居港權催化下,大量內地孕婦蜂擁來港產子,逼爆公營醫療體系,私營醫院則如名店、金行受惠於自由行般,生意額大幅飆升。緊接出現的問題是本港的醫療系統爆煲,醫護人手壓力大增,危及病人健康。
去年本港嬰兒出生數目高達八點八萬名,當中近半數是內地婦女所生。公立醫院婦產科醫護人員近日一再表示人手嚴重不足,擔心影響醫療質素。政府急忙推出七招救亡,包括限制產前檢查不足的高危孕婦來港產子。但醫療界對措施成效存疑,認為措施或可減少百分之五至十高危內地孕婦,但擔心篩選過程可能令公營醫院工作量百上加斤。受惠於「產婦自由行」的私營醫院卻對限收內地產婦名額的建議置若罔聞,還不斷計畫擴建,急於食住條水賺過盤滿滿;更無視公營醫療體系陷於水深火熱,以高薪挖角。壓力爆煲的公營醫護人員,又如何抵受得了高薪誘惑,結果令公營醫院的問題雪上加霜。
至於針對內地高危孕婦的措施,私營醫院會否配合執行仍要拭目以待,但從其過往的行事作風總能給我們一點啟示。首先,很多在私營醫院出生的高危嬰兒最終輾轉流入公營體系,去年公營醫院初生嬰兒深切治療部接收從私家醫院轉介的個案逾三百五十宗,較○九年增加約一成五。皆因私院缺乏有關服務,縱有亦收費高昂,結果最需要優質護理的脆弱嬰兒,偏偏被推向疲於奔命的公營醫護人員手中!
公院接收高危嬰兒
此外,私營醫療市場更存在有醫生與中介服務公司「勾結」,違規地協助內地孕婦事先取得私醫入院證明,這些孕婦可能未到香港醫生的診所檢查,或看醫生的日子與預產期的日子有偏差,甚至有醫生在胎兒未足月的情況下為孕婦剖腹生產。
內地孕婦「產業」長做長有,私院要求擴建,設計酒店式病房。港島區跑馬地養和醫院和司徒拔道港安醫院已先後向城規會提交擴建計畫。港安醫院建議撤銷地契條文中上蓋面積比率的限制,擬建上蓋面積比率由約二成五增至約三成六,地積比率亦由二點一調升至五。
重建後,港安大廈可提供三百張病,頂層為貴賓病房。有報道指港安醫院未來發展將以優化現有產科服務作招徠,採歐陸風情及全自動設計成「明珠套房」,讓產婦及家人「生仔都好似入酒店」。
養和醫院的計畫則為興建兩幢二十一層和二十七層高的大樓,病數目由約四百張增至八百張。計畫引起區內居民反對,不滿其擴建計畫侵佔了三十八平方米社區綠化地帶,可能引致嚴重的交通問題,和帶來地質風險。
擴充營業漠視居民
私院生意大賺,擴充營業,但絕不能漠視區內居民將要承受交通擠塞之苦,造成「屏風」效應,破壞景觀,和可能對附近環境構成隱憂。
位於中環的港中醫院則因聖公會收回物業以展開保育重建工程,被要求遷離原址。港中醫院希望遷往有數層空置位於西區的贊育醫院,以公私營合作方式營運,並表明不設婦產科,以及可提供低於市場水平的醫療套餐收費。雖然同為私院,可惜五行欠土,命運迥異。土地充足的政府,卻事事慢半拍。○八年公布推出黃竹坑、大埔、將軍澳和東涌四幅私家醫院用地,拓展私營醫療市場,為公營醫院減壓,可惜,私院卻沒有意思在新地發展,而是偏愛在原處擴建;而且原定去年底至今年初推出招標的四幅用地,但政府於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透露,將推出招標的時間推遲到今年底至明年初。硬件之外,更重要的是人手培訓能配合得上,否則壓力仍是「未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