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有機會現場欣賞一班年輕人演繹的粵劇戲寶《帝女花》,一幕幕哀怨纏綿的情節,一舉手、一投足,不禁令人感動、讚歎。看着戲台,我看到了粵劇的未來,我想到香港的粵劇發展,實在是急待支援;否則,我們將浪費了這些新血。隨着新光戲院續租事宜的解決,標誌着粵劇發展,應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粵劇界一直面對欠缺永久表演場地的問題,更顯現了傳承危機,新光戲院是本港碩果僅存的粵劇戲院。三年前,新光戲院業主答應續租三年以支持粵劇發展,附帶條件是政府承諾弘揚粵劇。可惜,政府多年來卻只是「懶懶閒」,結果呢?粵劇日漸式微、觀眾老化,連接班也成問題。
二○○七年中,新光業主去信通知政府約滿後將不續約,但政府毫無反應。直至去年底才如夢初醒,急急找業主商討續租。從上次續約到現在,多年來,政府不但沒有積極推動粵劇發展,更不理業主的不續約通知,遲遲沒有跟進。在立法會會議上我問及與業主談判的過程,曾德成局長亦回答不了,可見政府對發展粵劇的誠意有多少,簡直就是「愛理不理」。
應參考崑曲推廣工程
雖然政府發言人多次強調,政府會將油麻地戲院改為戲曲中心及在高山劇場加建新翼,以支持粵劇發展。但改建後的油麻地戲院只有三百個座位,只可作為粵劇新秀的搖籃,不能作為主要演出場地,而高山劇場的交通設施配套亦沒有改善,所以這只是「應酬式」的答案,再者,兩個場地最快要在二○一一至二○一二年才開始啟用。
二十世紀的香港粵劇,成績輝煌,由薛馬爭雄到仙鳳鳴,幾十年來,人才輩出,孕育了不少優秀的紅伶、編劇家及粵劇團,可惜時至今日,粵劇界青黃不接,觀眾呈老化。而崑曲的發展歷程,同樣經歷過輝煌,也遭遇過坎坷。從明代天啟元年(1621)至清康熙末年(1722)一百年間為極盛時期,清乾隆以後由盛轉衰,至清末民初甚至變得很寥落。
近年崑曲獲得中央政府大力支持及著名作家白先勇落力推廣下,成功令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崑曲從瀕臨絕種的邊緣拉回來,定下發展崑曲的「十年計畫」,把崑曲發揚光大,現時更吸引了一批內地的青年觀眾群。雖然曾局長認為粵劇的處境與崑曲不同,但兩者的發展路途實屬接近,政府應從中多作參考,為香港的粵劇定下一個長遠的發展計畫。
申遺乏力球踢回民間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更詳細指出,申請者應主動提出該文化遺產的價值及作出研究。可惜,現時香港政府就像把球踢回民間就以為解決事情,實屬推卸責任。現離申遺結果不足一年,政府應好好想清楚怎樣在這剩下的幾個月內做一點「補救工作」。
粵劇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政府保存和推動粵劇,其實應該很早以前就要開始,可是一直以來,政府對傳統藝術的支持,如表演場地的硬件設施及人才素質等軟件培訓均沒有好好支援。香港的粵劇能否承傳實屬關鍵之秋,如今新光獲得續租當然是一件美事,但以上的問題卻不應置若罔聞。
弘揚粵劇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不是特首高調地走到新光戲院看半場大戲就可以解決的事情,否則,新光戲院,甚至粵劇也難逃成為歷史陳迹的命運。新光續租只是起點,前面的路途還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