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為了箍票,確保《預算案》獲通過,上周兩度與建制派議員商討,然後宣布十八歲以上永久居民每人派現金六千,另退薪俸稅每人六千為上限。這急就章的「城下之盟」顯示「行政主導」乃一廂情願的想法。
直接派錢這破天荒的舉動,一時間震撼全港。清潔工人、茶餐廳的侍應、街邊執紙皮維生的公公婆婆,提起政府派錢,無不笑不攏嘴。基層市民的生活實在太苦了,一次過得到一筆意外之財,教他們興奮雀躍。但往後又如何?
針對社會問題,民主派議員提出三大訴求:(1)復建居屋;(2)建立全民退休保障;(3)增撥二百億經常開支改善民生、教育、醫療、空氣質素等範疇,縮窄貧富懸殊和建設公平社會。
不須有盈餘就發花紅
上周日,約一萬名市民怒吼,反對短視《預算案》,支持民主派三大訴求。星期二,十九名民主派議員一同見司長,進一步解釋三大訴求。席間,曾俊華像錄音機般重複現有政策,將問題推回各政策局局長。其實,這些訴求都是民間甚至議會的共識,已爭取多年,政府亦有足夠的儲備和能力應付,但司長寧願一次過派錢三、四百億,也不願手解決社會長遠問題。
《財政預算案》急轉彎有三大敗筆。派錢不可能是政府政策,香港不是有限公司,有盈餘就向股東分紅。財政司司長也不是掌櫃,只負責看守錢箱或開支票,香港面對長遠問題,包括人口老化、貧富懸殊、樓市高企,整個特區政府要通過《財政預算案》幫助真正有需要人士,及為未來打好基礎,不能夠人人派錢了事。
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教授去年撰文說香港人「坐囚愁城」,指出民怨正加劇。他日前否認自己有說過今日民怨已到「臨界點」,但有電視片段為證,不容抵賴。民怨沸騰,不是靠高壓警權所能平息。社會上不斷響起復建居屋、中學實施小班教學、改善路邊空氣質素、改善醫療質素和建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等呼聲,政府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只會加深民怨。
改變要有充分理據
公共財政是政府最重要的決策之一,施政背後必須有一套完整的理念和堅定的財政紀律。政府過去一直奉之為金科玉律的審慎理財原則不是不能改變,但改變也應是有充分的理據,背後要有大套完整的理財哲學,和凝聚各界共識,在立法會正式宣布,而不是像過去兩周那樣,因政治壓力而隨風擺柳,一時一樣。曾俊華此時已經章法大亂、威信盡失,綱紀全無,再由他管理政府財政已經不合適。試問往後制定《財政預算案》的司長怎麼辦?
《預算案》引起的怒火,很快就蔓延至特首及整體管治班子。事到如今,為了顧全大局,財政司司長應考慮及早承擔此次鬧劇的政治責任,鞠躬辭任,讓特區的管治得以重整旗鼓,撥亂歸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