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西九龍文化區項目的第一階段諮詢為人詬病,政府被批評捉錯用神,問卷問題毫不到位,刻意迴避具爭議項目。事隔一年,政府推出第二階段諮詢,主要針對西九的建築設計,收集文化工作者及公人士意見。但諮詢未開始,唐英年就表示有可能糅合三種設計於一身,儼如「車仔麵」般,將豬紅、蘿蔔、雞翼尖,東拼西湊而成。這種模式的諮詢和心態,實教人擔心斥資逾二百億的西九文化區發展。
「城市中的公園」、「文化經脈?持久活力」,「文化?新尺度」是上星期出台的三個西九文化區概念規劃方案。整個諮詢過程中,當局不是要市民在三個設計方案中三選一,而是選出主體設計方案後,仍可糅合另外兩個方案的優點,最後或許會變成西九東面用A方案,南面用B方案,西面用C方案,北面就再拼拼貼貼罷了。
糅合方案侮辱設計者
政府一直聲稱非常重視文化創意產業,又表示已投放大量資源於文化藝術發展,但在處理西九概念方案時卻完全不「尊重」原創,糅合設計方案甚至有侮辱設計者之嫌。稍有常識的都曉得每個設計背後的理念及整體性,不是可以像「車仔麵」般,斬件式併合。
三個設計方案中的本地代表嚴迅奇,在接受記者訪問時也表示勉強把另外兩個方案元素注入一個方案內,會導致理念變得不合理,即使入圍,也會介意這安排。筆者認為以當局自以為是的處理手法,最後西九有機會變成「城市中的公園」不像公園,「文化經脈?持久活力」缺乏活力,「文化?新尺度」找不到新尺度,西九設計變得不倫不類。
更甚的是,今次的三個方案中,只有其中一個稍微提及軟件發展的配合,其他的都主要集中在建築及環境的硬件設計,大家仍然犯有殼無魂的錯誤。文化區的用途是以人為本,而不是以商業住宅為本,再只重吃飯消費位置,只會變成本末倒置的消費商業主導的「西九大商場」。我實在懷疑政府到底有多重視持份者的意見,抑或只是將西九打造成大型地產項目。
只是煙花綻放難細水長流
西九管理局耗資一億五千萬元買斷三個設計方案的版權,平均每份概念圖價值五千萬元,但局方卻沒有公布各設計方案的造價詳情及財務安排。我們不能接受一個造價無上限的方案,大家沒有條件不「睇食飯」,以免落得像高鐵般最後造價大漲的下場,而要加大當中的商業元素。而且,最後究竟是西九管理局自己選?還是局方委託專業人士篩選?抑或選取最受市民歡迎的方案?各界對三個方案的挑選準則及方法也無從得知。
西九管理局主席唐英年說:「大家不要對方案一見鍾情……今次諮詢不是一場零和比賽。」話雖如此,但至少也要讓市民看見局方對藝術文化最基本的尊重及誠意。車仔麵式的西九設計,有殼無魂的藍圖,恐怕只會是一刻的煙花綻放,難以細水長流的有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