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是骯髒的;政治在選舉期間更是最骯髒的。○四年搭着新界東泛民「鑽石名單」的順風車,完全感受不到選舉的你虞我詐、政治道德淪亡。但這一屆以公民黨候選人的身分參與選舉,卻真的是感受良多。兩陣對壘、互相攻擊乃兵家常事,但大敵當前反為盟友所傷,卻是痛入心扉。
拒絕告急不欲重蹈覆轍
有人批評我極力推薦曾國豐入立法會是「過於進取」、「自私自大」,甚至「心懷不軌」。選舉本來就是要讓選民作出抉擇;在比例代表制下,哪一張名單不是希望多於一人當選?早前民調結果顯示,曾國豐有機會入局是誰的錯?在公平、公開競爭下,若選民選擇支持新人入局而因此令現任議員下馬,這是民主選舉的必然結果,為甚麼會犯眾怒?選舉日到了晚上八時,我的助選團極力勸喻我告急求存,建議我以「力保湯家驊一席」為口號。我斷然拒絕了這提議。要麼就力保四席,為何要力保一席?如果因為民調訊息不準確,在力保自己一席時而令盟友下馬,豈不是重蹈○四年李柱銘的覆轍?往後日子如何對得起自己?
民調可以載舟,也可覆舟的道理,我領悟到了。民調高企帶給選民的訊息是你已夠票了;假如你的第二梯隊吸引力不是那麼大,相比之下,要救的當然是現任議員。這有甚麼出奇?同時間,這次的選舉結果亦凸顯了選民的意志是獨立於選舉宣傳策略的。每個人都在想:既然你已經夠票,那麼我還是救一救可能落馬的議員罷了!這是選民私下配票的危險,但亦是他們的權利和抉擇,必須受到尊重。
自由黨直選落敗的啟示
有道地區工作是立法會選舉的重要元素,我卻不以為然。支持這論點的人似乎忽略了一些重要事實:○四年梁國雄以毫無地區工作經驗及民調支持下高票當選,以及今屆在沒有廣泛地區工作記錄支持下同樣高票當選,便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再放眼看看港島的何秀蘭、九西的黃毓民、新東的黃成智在中產區的支持,不正是說明了選民的抉擇並不局限於地區工作嗎?相反,其中一個重要元素是他們對候選人的看法和衡量。何秀蘭帶着○四年的屈辱,在今天擊敗楊森而重返議會不是最好的○四年選舉延續篇嗎?黃毓民及梁國雄高票當選,不正是代表着中產人士也想藉着選舉,表達他們對這失衡的政治架構的極之不滿嗎?田北俊、周梁淑怡及田北辰全面落敗,不正是代表鋪天蓋地的選舉宣傳及源源不絕的選舉資源,並不能「買」到選民手上的一票嗎?
沒錯,民主選舉是可以被煽動;選民的抉擇也不一定是理性的。但這總比欽點制度來得公平和有意義。民主的真粹是有一個自我糾正的機制,這機制便是定期不記名選舉。這機制可令所有從政者有一份危機感,令他們知道今天的權力是來自選民的。選民可以錯一次,可以錯兩次,但不會永遠是錯的。只可惜你虞我詐、漠視政治道德的言行,確是可以收到一時之效的。但民主制度並非建基於此,無論感受如何,我還是對民主選舉充滿着信心和冀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