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過去的兒童節,六歲的林怡蓁畫了一幅圖畫給特首,寄望特首為市民帶來一個空氣清新的世界。大學生黃鴻鑫則在網上社交網絡成立群組,要求改善空氣質素和促請教育局制訂嚴重空氣污染時的停課安排,一星期內吸引超過十萬人加入。三月底沙塵暴自內蒙古吹來,暴露出政府遇上空氣極度污染時如何準備不足和應對乏力。孩子在呼喚!改善空氣質素、制訂應對措施刻不容緩,壟斷執政權力的當局必須立刻行動。
空氣污染直接影響公眾健康。三月廿二日,十一個一般空氣監察站中,七個「爆標」指數超過500,時間長至四至十七個小時,一百二十八名市民須入院治理,約一千九百多名長者按鐘求助。環境污染,首當其衝者從來是弱勢社群,是長者、長期病患者、患有哮喘等呼吸道疾病者的催命符。改善空氣質素,不只是為了加強香港經濟競爭力,或符合國際標準,而是關乎市民性命的大事。
發電成為最大污染源
即使香港不再受沙塵暴的吹襲,本土的空氣污染已經差劣到不能容忍的地步。去年空氣污染指數超越100的日子有一百零九日,即表示一年裏有三成時間,市民暴露在空氣污染嚴重的環境中。實際的情況更糟糕,因為現行空氣污染指數已沿用了超過廿年,遠遠寬鬆過世界生組織○六年公布的指引,以可吸入懸浮粒子為例,世的最高指標為五十微克,香港現行標準是一百八十微克,相差超過三倍半!
政府說會更新空氣質素指標,但兩大污染源──可吸入懸浮粒子和二氧化硫,只願意採納世指引內最低層次的指標──中期目標一,而且還要十至十五年才能達到。期間有多少生命因政府改善空氣質素不力而失去?
發電是最大的污染源,但本土發電的燃料主要仍是用骯髒的燃煤發電模式。特首沒有履行競選政綱,開放電力市場和開放電網的豪言壯語早已束之高閣,市場上沒有新競爭者,潔淨能源的發展舉步維艱。
空氣污染有二成五來自車輛廢氣,政府必須加快建立更完善的集體運輸系統以壓抑車輛增長,以及加快淘汰舊型號的車輛。政府在○七年推出三十二億元資助車主將七萬四千輛歐盟前期和1期舊車更換,但直至今年二月,只有約一萬四千多輛車被換,佔總數不足兩成。只賞不罰的做法證實效果奇差。
促設紅黃綠污染警報
同時,全港有接近一千八百輛專營巴士仍屬歐盟前期和1期的舊型號。專營巴士佔全港車輛可吸入懸浮粒子排放量的百分之六;在旺角、中環及銅鑼灣等地區的繁忙交通幹道更高達四成。公民黨一直提倡提供財務誘因,加快更換舊巴士,所需撥款只有興建高鐵的十分一,但政府拒絕接納。
空氣污染問題化解無方,就連應對的措施也一籌莫展。三年前,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已建議,建立紅黃綠空氣污染警報系統,至今該建議仍如空中樓閣,醫療系統也不見得有就空氣極度污染時有任何對策。
改善空氣質素,政府欠缺的不是金錢,社會上也有很多人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問題只是政府願不願意承擔?有沒有跟既得利益者拼過的膽識?市民必需要加強向政府施壓,才能推動社會向前進,讓孩子不用再忍受污濁空氣。註:特首於○六年《施政報告》公布資助七萬四千輛舊車,其後政府將舊車數量修正為五萬九千八百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