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常委會否決二○一二年雙普選是鐵一般的事實。但中央答應港人於二○一七年、二○二○年有怎麼樣的普選,卻似乎沒有人知道。要港人放棄二○一二年雙普選,換來一種非驢非馬、不符合國際標準的「普選」,不是港人可接受的事實。在沒弄清楚二○一七年及二○二○年港人如何可實踐真正的雙普選前,任何改動政制的討論,大有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之虞。若要港人首肯任何中途方案,必須先知道特區的政制發展是朝着哪一個可接受的方向,否則重蹈二○○五年的覆轍,絕非不可能發生的事。
要全面發展民主體制,除了在政治架構上作出必須之改動外,特區政府實在有很多準備工夫可以做。這些既不涉及更改《基本法》,更不需通過政改三部曲的方案,亦是發展民主體系的重要一步。這些工作的重點是啟發市民對民主的看法,堅定市民對民主的信心。要達到這目的,特區政府應該慎重考慮以下四點:
確定立法會憲制地位
確定立法會的憲制地位:過往民調一直顯示,市民對立法會的工作普遍感到失望。這是可以理解的。現實的立法會完全失去了一國兩制及《基本法》下,制衡特區政府的功能。《基本法》第64條規定特區政府「必須遵守法律,對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負責。」但實際上,自回歸以來特區政府一直漠視立法會的意見,更遑論向立法會問責?立法會是憲制下國家政治體系的一環,亦是特區最高的民意代表機關。但立法會的憲制地位,卻從未被明確落實;立法會不但在中央眼中沒有地位,就是和國家其他省、市的立法機關,亦從沒有官方交流,仿似特區立法會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教港人如何尊重及信服立法會的功能,如何期望普選立法會能為香港帶來新希望?
實踐培訓政治人才的承諾:想特區政府也明白政治人才的重要性。但曾特首提出的副局長及局長政務助理委任制,卻無助培養政治人才,只是鞏固親疏有別的舉措。試想想月薪十多萬的年輕人會否輕易放棄這優差,去當每月只得五萬餘元薪酬的立法會議員嗎?要培訓政治人才,便需吸引社會精英參政。要做到這點,必須先提起有志之士對參加地區選舉感興趣。現時月薪只得萬多元的區議員,只能算是幾條街的「地區保長」,正是大材不就,無材充數。若我們把區議員數目減半,擴大他們的工作職能,把月薪提升至三萬多元,方能真正吸引年輕專業、高學歷人士參政。在立法會的層次,亦應放棄議員只為半職參政人士的謬論。要吸引專業人士參政,不是依賴保存功能組別選舉,而是令他們相信,透過直選參政,是一種有前途、有意義的終生工作。
促進政黨政治的發展
促進政黨政治的發展:政黨政治和培養政治人才是相輔相成的。真正的政治人才,不能只靠依附執政者或商界的支持。社會要有一股平衡的聲音,必須令代表廣大市民的政黨得以發展。受壓逼者變成永遠的反對派,是社會不穩定的根源。要便利代表廣大市民的政黨成長,必須有一個便利政黨發展的環境。取消《公司條例》對政黨的限制,給予政黨稅務優惠,鼓勵市民支持及參加政黨,才是真正建立政黨政治的開端。
開放傳媒的重要性:真正的民主社會,必然有開放、多元化、負責任的傳媒。要真正發展民主,特區政府必須容許不同聲音的存在及傳播。開放大氣電波,便利小眾傳媒的發展,是建立一個民主社會的重要一步。在資訊發達、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的今天,備受控制、自我審查的傳媒,並沒有生存價值。
以上都是我們能力範圍內的事,同時亦是組成民主社會的重要骨幹。希望特區政府可以拿出誠意來,認真實踐為特區發展民主的承諾。我們不須等待二○一二的來臨。就從今天開始,為建立一個真正民主社會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