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運動會後,社會響起關注體育的聲音,有人更重提申辦亞運一事,彷彿香港一夕之間變成運動之都,跨進體育強國之列。然而,舉辦盛大運動會,是否等同發展體育?
發展體育可以強健市民的體魄、培育青少年的品格與潛能,甚至締造體育產業創造財富等。令香港體育健康發展,須從根本做起,令體育職業化,運動員可以脫離業餘水平,提升至專業程度,始能吸引有天份的人才投身體育運動,令香港的體育成熟發展,有足夠基礎舉辦大型綜合運動會。
政府若有心推動體育健康發展,必須在體育政策、硬件設施、青訓工作、宣傳推廣、專業營運和商界投資等各方面大刀闊斧改革才成。
拓寬運動員退役後出路
香港從來沒有體育政策,只有康樂政策。政府視市民做運動為文娛康樂,着眼點只提供基礎設施供市民休閒之用,體育項目除非在大賽中奪得獎牌,否則難以獲政府在政策和資源上的支持。政府必須調整思維,為體育制定全面的政策,兼顧普及體育、精英體育項目和廣受大眾歡迎的體育項目,將有潛力的體育運動(如球類運動)職業化,並且與國際職業體壇接軌。
現代體育已經高度職業化,運動員要全面發揮潛能和取得佳績,必須有專業的訓練場地和運動科學的支援,但香港訓練場地極之不足。不少職業足球會,要與市民、學校爭奪球場練習;打籃球的麥花臣室內場館,被拆卸重建為名叫運動城的大型商場;場地單車賽、體操等項目,也長時間缺乏場地。
即使解決了硬件問題,還要有出色的運動員。優秀的運動員,多是自幼已接受專業而有系統的培訓,如網球界的舒拉寶娃,六歲已到美國網球訓練學校受訓;日本乒乓球運動員福原愛,自幼被送到中國學球,十歲已晉身職業運動員行列;英國跳水神童戴利,十四歲已參與奧運會。青訓工作必須於小學階段就抓緊,就如學習鋼琴、小提琴、下國際象棋一樣。政府亦應設立獎學金,推薦有運動天份的兒童到境外接受訓練,為日後成為國際體壇巨星打下基礎。
運動員的職業生命短暫,年過三十已要退役,面對生計問題。政府目前雖有計畫協助退役運動員進修,但相比於外國,力度仍然不足。例如德國為退役運動員在軍隊和紀律部隊安排工作,政府大可參考,利用運動員在體魄、運動知識方面的長處,在招聘紀律部隊或體育科老師時,將運動員的履歷列為考慮重點之一,拓濶運動員退役後的出路。
用公營廣播令體育「入屋」
要發展職業體育,令運動員可以發展體育為職業,宣傳推廣、專業營運和商界投資是不能缺少的。在宣傳推廣方面,政府應善用公營廣播,例如撥出資源恢復直播本地足球賽事,以及其他體育賽事,令體育比賽能夠「入屋」,有助擴大體育的支持者人數。
體育運動的興衰與各體育組織的管治質素也有莫大關係。不少體育總會目前只靠有心人業餘苦心經營,與專業的機構管治水平相距甚遠。今次東亞運期間,就有運動員組織體育苦主大聯盟,抗議個別項目選拔人才不公。政府需要提供更多協助和指引,提升體育組織的管治水平,否則投入再多的資源,都會掉進無能腐敗的黑洞裏。政府亦應提供財務誘因,鼓勵商界投資體育,尤其是青訓工作。
東亞運最令我感動的一刻,不是港足奪冠和三萬球迷的紅潮,而是香港曲棍球隊勝出銅牌一刻,隊中南亞裔隊員高舉香港區旗狂跑大叫的一幕。體育除了強身健體、鍛煉鬥志,也有促進團結社會和鼓舞人心的作用,無分種族和膚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