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後,被特首指為可以養活一千萬人的金融業深受重創,特首終於不得不向現實低頭,提出發展教育、醫療、檢測認證、創新科技、文化創意及環保,希望這六個具發展潛力的產業可帶動香港走向知識型經濟。鴻圖大計是有了,但問題是做不做得到?即使做到了,特首所渴望的知識型經濟,能否令社會各階層受惠,無論學歷高低技術優劣,都會感到有機會、有希望?
政府初步公布的支援政策,不外乎是提供廉價土地、設立專責部門、擴大政府的環保採購等,令人有杯水車薪的感覺。這種類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設工業邨方式的做法,用來發展廿一世紀的新產業,在過去十多年的環保園、數碼港、科學園等例子已證明不大行得通。
環保園失敗劫數難逃
環保園的失敗例子,正好說明政府一貫做法的不濟。環保園最初叫做回收園,是董建華政府時代提出的計畫,原意是要推動回收行業的發展。方法亦是慣常的提供廉價土地,並且由政府負責園區內的基礎設施。不過,多年來環保園的基建緩慢,第一和第二期的落成日比原先計畫嚴重滯後。政策方面,政府至今仍然沒有完整的廢物回收系統和網絡、運輸成本高的問題亦沒有對策、首個生產者責任制要等到今個月初才落實,而且該計畫實質上是對購物膠袋行寓禁於徵的環保稅,對鼓勵回收再造毫無幫助,只會有助庫房增加收入。在沒有一個有利的政策環境下,環保園不成功可以說是劫數難逃。
政府要改善個別行業的營商環境,良好的政策比廉價的土地更重要。以環保產業為例,只有在政府立法強制產品貼上能源標籤、立法強制屋宇實施建築物能源效益守則,甚至設立溫室氣體和減排目標等,才能創造市場需求,推動節能產業的發展。提高法定標準、提供稅務寬免等,有助營造對新產業有利的經營環境,吸引私人機構投資。這比政府設立基金資助商界更有效。
創意成文化產業命脈
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亦不能單靠批出西九龍用地和建設地標式劇場博物館就可成功。紐約百老匯、倫敦WestEnd,劇場大多是五百至一千多座位的中小型表演場地,外觀雖然並不「宏偉」,但卻為各種類型的表演者提供演出的平台,滋生互相觀摩切磋的氛圍。這種網絡式的發展,比政府目前主張的軸心式發展,更能夠激發創意,而創意才是文化產業的命脈。
發展新產業和知識型經濟,目標是為了經濟轉型,令經濟變得多元化,最終達致造福社會的目的。美國過去資訊科技發展迅速,並沒有令低技術、低學歷的勞工階層受惠,這個教訓香港必須謹記,否則基層市民無法得享經濟增長的成果,並不是社會之福。
特首既然毋須出席台北聽障運動會,可以有更多時間思索新的辦法,我期望他在十月《施政報告》時提出貼身到位、有效兼且完整的策略。否則,無論再批出幾多土地,最終也是功敗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