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下一屆行政長官選舉尚餘約一年時間,俗稱「跑馬仔」的特首選舉預演已經展開,傳媒及政圈人士開始從不同途徑打探北京所屬意的人選,而一眾有意角逐特首寶座的疑似候選人,也積極地爭取傳媒曝光,提升自己的政治能量。無奈在小圈子選舉的設計下,小市民始終未能通過手上的選票參與其中,面對一場影響香港未來五年發展的重要選舉,大家只可以繼續擔當旁觀者。
市民「有得睇、冇得揀」
筆者曾經在○七年參加特首選舉,因此泛民主派會否派人參加來屆特首選舉和選委會選舉也成為討論焦點。筆者認為泛民主派在決定應否再次派人參選之前,應該先總結當年參選的經驗,剖析眼前兩個選舉對推進民主運動的意義和價值,建立一套完整的策略論述,才是恰當的做法。
回歸以來,北京屬意的董建華及曾蔭權先後兩次自動當選成為特首。到了○七年,各項民調均顯示市民對於這一種欠缺問責、漠視民意的自動當選文化深感不滿,加上政制改革一拖再拖,市民對於香港的民主進程倍感灰心。經過泛民黨派的商議後,彼此認同由本人作為候選人促成有競爭的特首選舉,用選舉過程推動民主運動。縱使曾蔭權在北京的祝福下篤定當選,但他在選舉過程中仍得走到觀塘派單張,參與公開的選舉辯論,提出全面的政綱等。市民在這場虛擬選舉中體驗了「有得睇、冇得揀」的荒謬實況。曾蔭權在當選後依舊向有權、有票、有錢的商界傾斜,違背自己的競選承諾,未有回應市民要求落實二○一二雙普選的訴求,小圈子選舉所產生的劣根性結果,全都看在港人眼裏。特首選舉所泛起的漣漪提升全民對參與選舉的期望,覺醒普及和平等選舉制度的重要性,激起市民繼續參與民主運動的熱誠。
實現真普選繼續滾下去
這個從體驗到覺醒的過程也是當年泛民主派通過參加特首選舉作為推動民主運動的意義。但五年過後,市民對特首選舉期望已經出現變化,再次創造有競爭的特首選舉不足以提升民主運動的能量。自從五十萬港人於去年通過五區公投運動表達了「盡快實現真普選,廢除功能組別」的意願後,政制民主化的絆腳石經已聚焦在功能組別的存廢問題上。
面對二○一二年的選委會選舉和特首選舉,泛民主派是否要派人參選才有助爭取普選?還是用新的策略彰顯道德力量廢除特權?筆者認為目前政制改革的死結,在於部分既得利益者牢牢握手中特權;其中又以擁地產霸權者為最甚。泛民主派應當採取有效的策略,利用選委會選舉和特首選舉的平台,讓在現制度中擁有特權的功能組別選民表態,消減政制改革的阻力,促成新民主運動另一波,使「盡快實現真普選,廢除功能組別」的議題繼續滾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