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代小時候, 當然聽過「飛機欖」, 但彷彿從沒親眼見過。欖, 係olive。而飛機之謂,是比喻好似玩摺紙放飛機,擲上去騎樓的意思,like flying a paper aeroplane。
舊時好些香港人住只得三數層的唐樓(low-rise walk-up),多數都有露台,亦有樓底高的特點,小販在街上叫賣這款自家醃製、酸甜且鹹的零食,想幫襯,只需在騎樓彎身出去揮手示意,小販就會把一包飛機欖扔上來,你把錢——用報紙包硬幣——擲落街,貨銀兩訖,the deal is done。如是者,用英文稱呼飛機欖,直譯就好:aeroplane olives。
有說,飛機欖並不真的是欖,因為沒有核,只是形如橄欖,主要是以鹽及甘草等醃製而成。是不是呢?尚待深究。
也有說,飛機欖亦即甘草欖,網上字典有這麼的形容:甘草欖流動小販street╱itinerant hawkers 斜揹欖形的容器,在民居街上沿途叫賣。
想像一下,那是一幅時代的圖畫,it’s a picture of an era。
今日,此情此景一去不復返。事實是,去到1960 年代尾,這款掟錢落街、拋欖上樓的街景都應該已經式微。大概是因為一,貨與銀都「坐飛機」,在半空給拋來擲去,或危害行人行車安全;二,香港人口大增,傳統唐樓都已改建成密集大廈,沒有這支歌仔唱了,and so it marked the end of an era。
他們說,今天市面仍有飛機欖,包裝衛生,但不再叫飛機欖,因此飛機一筆,年輕一代大多數都不知所云了。
舊日香港街頭叫賣的零食,還有白糖糕。直譯係white sugar cake。但,這款pastry 糕點若淨用英文理解,就領略不了當中精髓。
一大個童年記憶, one key childhood remembrance,是一啖啖白糖糕的快意,有米的清香、糖的清甜,更鍾意的,是那份嗒溫柔的、鬆軟的海綿質感。
於是,我會選擇把白糖糕的英文,叫做sweet rice SPONGE cake,除了強調跟米飯有關,更要先此聲明那個海綿質地。
白糖糕當然不能扔上騎樓,要吃,就要落街。另一幅尋常人家畫面,是見住家男或女子穿睡衣踢拖鞋巴嗒巴嗒走上街去買。
More often than not, sweet rice sponge cake would taste slightly sour,白糖糕吃,不時會覺得帶點酸。就會擔心會不會是變壞了,that would make one worry whether it’s turned bad。
不是呢。雖然有說,最好的白糖糕一點也不酸,卻原來有酸味也是正常的;當中竅門, 不過是發酵過程fermentation process 的問題。有食譜這樣解釋道:
煮粉漿時,要不斷攪拌,火喉也要小,煮到粉液變芝糊sesame paste soup 一般濃稠就可關火,放涼,再加入酵母水,拌勻後讓它靜止發酵,夏天發4、5 小時,冬天就發6 至7 小時。不要發太長時間,否則會過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