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有句俗語,叫「水為財」,可見水資源之珍貴。對香港人來說,這句俗語應該感受尤深,因為我們平日所用的東江水,正是用錢買回來的。這也是為甚麼當我們談論到東江水的問題時,總是從「有無倒錢落海」說起。不過,我們或許可以將眼界提高一點,看看內地的水資源的現況,從而預測香港將來可能面對的水源問題。
內地七成水源受污致短缺
事實上,中國現時正面對水資源短缺的難題。隨着飛速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化,一方面,中國對水資源的需求大增,另一方面,亦對水資源造成廣泛及嚴重的污染,令可使用的水源大幅減少。內地有學者指出,現時內地近七成的水源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主要來自工業用水、農業用水及生活用水,例如廣東省水利廳指出,○七年省內超過七百萬農村人口正飲用受污染的食水。質素影響數量,一本研究水資源的專著《The World’s Water 2008-2009》指出,因水質極度污染及用水不當等問題,至二○二○年時,廣東省將缺水三十一億立方米,相當於○七年用水需求的一半。可見,水源污染不但會威脅到內地人民的健康,更是導致內地水資源短缺的重要因素。
東江是連結廣東省與香港的水脈,廣東省的水源有問題,香港也無法獨善其身。現時除了香港之外,廣州、深圳、東莞、惠州及河源五個城市都是東江水的主要使用城市。二○一○年,該五個城市的實際用水量都已超出或貼近東江水的分配上限。因此不難預料,未來東江水將會出現供應短缺的問題。雖然香港與廣東省每三年簽訂供水協議,以統包總額方式定額購買東江水,確保在協議期間,香港有穩定和足夠的東江水供應。然而,在簡單的供求定律下,東江水若供不應求,香港要跟其他城市爭奪東江水,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支持發展海水化淡減依賴
正如財政司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點出:「國家的淡水資源有限,廣東省對東江水的需求亦日益增加。面對資源缺乏的挑戰,我們一方面要加強公眾教育,鼓勵市民節約用水,同時亦要探索開發新水源,使香港在氣候變化及人口增長下,可以維持有足夠的用水。」這個,可說是點中了問題,也抓對了方法,惟心態上始終有點「各家自掃門前雪」。其實,除了確保香港有足夠的水源供應之外,我們也應該關心內地同胞對水源的渴求。因此,長遠來說,香港應該發展海水化淡和善用排洪雨水等,以增加水源供應。雖然,這些新增水源的供水量,頂多只及東江水的百分之二十,但「勿以善小而不為」,如此,我們既可以減低對東江水的依賴,更重要的,是可以釋放東江水的水源,照顧內地同胞的需要。
所以,飲水思源,對我們香港人來說,有雙重的意義:我們既要思考有關東江水的事情,同時,也要叨念同樣仰賴東江水生活的內地內胞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