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 周年,特區政府聲稱會「動員所有」駐外辦事在80 多個城市舉辦超過200 項慶祝活動。筆者查閱相關資料後,發現駐台北的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完全沒有計劃舉辦任何活動慶祝,甚至辦事處的網站亦沒有任何關於「20周年」的消息。這個冷冷清清的「台北例外」真的耐人尋味!反而,3名非建制派立法會議員跑去會合數名台灣立法院委員成立關注香港民主發展的「台港連線」,一個各取所需的「影相位」而已,說實話真的是無傷大雅,可以不理。但後來發展到條件反射式的互相攻訐,你話我「勾結台獨」,我話你「含血噴人」,實在無聊得很。如果香港的當權者不高興香港這樣在台灣「被代表」了,那麼梁振英和他的支持者就更應該試試去台灣宣揚「一國兩制」的成功,且看有什麼反應吧!
在這20年間, 「一國兩制」的制度表現及認受性本身備受香港人質疑。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最新的調查顯示,63%被訪市民認為香港變差了,只有15%認為變好了。對中央政府實施「一國兩制」感到滿意的只有39%;對香港的未來發展表示樂觀的不足三成。到底香港人是身處危機與憂患,還是感到幸福與自信,不是很清楚了嗎? 「心水清」的香港人應該知悉,中央政府策劃了一浪接一浪的文攻武嚇或苦口婆心,例如借澳門指桑罵槐,又指深圳兩年內可能超越香港,再三強調「權在我手」,都令這個20周年的所謂慶祝,在政治高壓的氣氛中進行。
20 周年宣傳主題空洞無物
在這種惡劣的情下,政府設計出「同心創前路掌握新機遇」( 英文為「Together.Progress.Opportunity」)作為宣傳20周年的主題,空洞無物、反省欠奉,既沒有抓住香港人的核心價值,也沒有突出香港的獨特身分,是一套「萬能key」,其特點就是沒有特點。至於在尋求國際認受性方面,政府聲稱宣傳的主軸是「海內外共慶回歸、展示香港新實力」,所指的「新實力」到底是什麼?大家只可以各自想像,政府根本不會深究,亦不想大家深究。梁振英這幾年經常說香港是中國和世界各地的「超級聯繫人」。什麼是「超級聯繫人」?跟香港有何關係?且看香港政府的一番詮釋: 「就像集成電路中有一塊『超級聯繫』特別晶片,發揮獨特的功能,提升整體表現。」這是香港為祖國「線路主板」擔當的角色。這個描述方式是要將香港完全植入「十三五規劃」、「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之類的國家策劃中。可是,這正正是香港「被融合」引發矛盾的成因之一。
香港本來就是一個世界級城市(global city),作為世界公民有本身的責任和使命,在現行法律制度下也有足夠的自治空間來實現自己的價值觀和身分認同。世界級城市在國際社會多邊、多元關係中建構自己的個性和特色,倫敦、巴黎、紐約、多倫多、東京、首爾等城市在所在國家不被「融合」或「孤立」思考陷阱所困擾,這些城市都期許成為全球的金融、貿易、文化、安全、環境保護、人口流動、創意科技等各個系統中合縱連橫的樞紐,承擔領袖的責任,處理本身問題同時也提升解決共同問題的能力和管理水平。世界級城市是普世價值、標準和規範的設計者和推動者(designers and entrepreneurs of global norms)。
中央和特區政府每年都十分緊張香港在世界評級機構的「自由」、「競爭力」排名,以證明「一國兩制」的成績,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因為香港是「經濟自由的城市」而自我感覺良好,其實是自欺欺人的一大諷刺。眾所周知,習近平的中國沒有變得開明,當中國大陸加強對香港的箝制,我們的活動空間和決策過程不斷被嚴密監視;中國大陸的情更不忍卒睹,習近平是自由的最大敵人。在「經濟第一」或是「基建第一」以外,香港在法治、新聞自由、廉潔、人權、公民社會、民主發展、管治水平、貧富懸殊、環保、生活質素、社會保障和文化內涵,均出現了問題。在少數項目「第一」之後,其實國際社會從來沒有忽略香港這些深層次的隱患,香港的表現令人搖頭嘆息,也逐漸形成對香港的不正面觀感(見表)。
不能只為配合中央而融合
要真正的保護香港,就得否定中聯辦法律部長王振民所指「香港不可能發展一套與中國不同的政治」。上面提到的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調查,反映香港人追求的核心價值,特別重視珍惜「社會廉潔」、「司法獨立」、「新聞自由」、「社會和諧」、「經濟發展」、「施政效率」及「民主發展」這些價值對香港的重要,而「國家利益」的重要性則遠較其他為低,而且排在最後。還想發揮「一國兩制」的好處,就得讓香港決定有利於自身利益及符合自身的價值觀和身分認同的發展策略。香港不是不可以用嚴格的成本效益分析來看待「十三五規劃」、「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只是香港不能只為配合中央而融合;香港也有責任推動普世價值觀、標準和規範的責任。這個同時是本土也是國際的個性,就是「軟實力」的基本,也是令香港成功躋身世界級城市的理由。
向北京說不的權利和責任
明乎此,硬要在香港鼓吹一言堂的民族主義和主權主義、硬套落後專制的管治思維在香港的制度之中,等同否定香港的特質、牴觸香港的核心價值,反而會觸發逆反心理,欲速不達。這個觀察不是憑空想像,而是過去20年的經驗總結。不論是政治還是經濟的範疇,中央及特區政府也可以鼓勵良性互動和有機整合,但是他們首先要學會用香港核心價值去解讀民情並爭取支持,也得尊重接受香港是有權利和責任選擇「向北京說不」的事實。
從來沒有膽量「向北京說不」的權貴在不同場合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碰杯暢飲之餘,不少香港人焦慮的,應該是「一國兩制」將會如何被了結的種種想像。
延伸閱讀:(1) Ian Scott, ”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the end of a legitimating ideology?”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39:2, 2017, 83-99.(2) Rodrigo Tavares, Paradiplomacy:Cities and States as Global Players.2016.(3)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調查,2017 年6 月7 日(www.com.cuhk.edu.hk/ccpos/images/news/TaskForce_PressRelease_English6-2017.pdf)(4)「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 周年」(www.hksar20.gov.hk/chi/them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