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選舉塵埃落定,結果卻備受爭議。有政圈內人士及個別評論員高調聲稱民主黨因反對五區公投及推動二○一二政改方案被選民「懲罰」,甚或「唾棄」,以致慘敗。這些均是基於個別人士的政治立場或取向之口號式「評論」,與事實頗有出入。官方數字顯示,民主黨除於新界西及新界東四張參選名單落敗外,港島的單仲偕、九東的胡志偉、九西的黃碧雲及新東的劉慧卿皆高票當選。除了黃碧雲在九西得票稍遜於毛孟靜外,在九東及新東選區,民主黨得票均比公民黨為高,不見得選民有「懲罰」民主黨的迹象。
「明星效應」欠成效
至於民主黨在新西及新東失利,似乎是各有死因。先說新西。李永達被傳媒問及何以落敗時,坦言自己「地區工作做得不夠好」。話雖如此,但相信這是連李永達自己心中也不認同的客套廢話。李永達、陳樹英在新西扎根多年,地區工作資歷多達二十年,郭家麒及余若薇怎能相比?後者在完全沒有地區工作下也穩奪七萬多票,證明了立法會選舉是選人氣,而非單靠地區工作。數字顯示若余若薇不是空降新西,又或與郭家麒分拆名單的話,泛民在新西肯定可多取兩席。至於港島,情況也是一樣,若陳家洛、陳淑莊分拆名單,泛民肯定也可多取一席。公民黨領導層一意孤行,企圖單靠「明星效應」以增議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也令泛民議席大減,結果實在令人心痛,這與五區公投和政改方案實在扯不上甚麼關係。
至於新東,民主黨確有選舉策略嚴重失誤的地方。首先,民主黨決策者錯估蔡耀昌能全數接收鄭家富的選票而分拆三張名單參選,實在極為不智。選舉還沒開始,蔡耀昌未能當選已高寫牆上。黃成智在選舉期間「剩女論」之失言及在北區樁腳大減之下,落選似乎也是早有定局,不見得是受五區公投或政改方案的影響。老實說,若有影響,首當其衝者也應是劉慧卿,而非黃成智。
「懲罰」論言過其實
同樣重要的是,超選結果顯示全港投票數量只比五區直選稍遜,也不顯得選民不接受一人兩票方案。事實是,在地區進行選舉活動時,我亦從未接觸到有選民抱怨政改方案。相反,一般選民對一人兩票抱頗大期望,反應可說是相當正面,不見得政改方案後民意有重大改變。民主黨選舉失利乃受選民「懲罰」之說明顯地是有點言過其實了。
這是否代表香港民情沒有改變?也不是!單在新東,激進泛民選票從上屆梁國雄所得之四萬多票,激增至包括社民連、人民力量及新民主同盟合共近十二萬票,顯示民情確有轉向激進之勢。個別票站結果更顯示激進民主派不但在基層選區取得大幅進展,甚至接近基層之中產區亦大有收穫。這是社會對立法會功能更趨倒退而更為不滿的強烈表態。香港局勢日趨不穩定已是鐵一般的事實,不容忽視。
民主派在直選議席上僅存一席之「優勢」,更確定了未來四年,民主派雖說是能保住政改否決權,但在各項法例、民生議案已接近失卻阻攔建制派橫行於立法會之力量。這是難以接受,但亦無可否認的現實。怎不教人既憂心、也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