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黃金周,多家黃店生意興隆,筆者獲邀在膳心小館客串一日店長,負責收錢,見證長長人龍光顧,與有榮焉。從此以後,每年五一除了是勞動節,添上「五大訴求,缺一不可」意義。
黃色經濟圈是官方眼中一條刺,建制人士及官媒大力鞭撻,商務及經濟局局長邱騰華不屑地抨擊黃色經濟圈畫地為牢,睇死它不能持續,現在連中聯辦發言人都肉緊地貶損黃色經濟圈,證明黃色經濟圈已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中聯辦對香港內部事務行使「監督權」可謂無微不至,不單只監督立法會內務委員會主席選舉、《禁蒙面法》案上訴、警方大抓捕民主派人士、《基本法》第22條的適用範圍,現在連香港市民在五一假期去哪家店消費都要監督,井水犯河水,越來越肆無忌憚,霸道橫行,邁向一國一制,京人治港。
五一翌日,中聯辦發言人出稿狠批黃色經濟圈︰「一些反對派政客為在立法會選舉中多撈席位,罔顧自由市場規則,極力炒作所謂的『黃色經濟圈』,人為製造社會撕裂,不擇手段滋擾、破壞無辜商戶,是一種政治綁架經濟的『政治攬炒』。」這番評論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製造社會撕裂相當大工程,黃色經濟圈擔當不起,光環歸於在五年特首任期內以鬥爭為綱的梁振英,及其繼任人,強推送中條例、包庇黑警、拒絕下台的林鄭月娥。
至於自由市場規則,簡單而言就是自由意志,是香港人的核心價值。消費者喜歡幫襯誰就幫襯誰,無論原因是甚麼,可以基於服務、價錢、品牌、信仰、慣性等等毋須向別人交代的任何原因。選擇光顧黃店,跟選擇買國貨、選擇買香港生產貨品的原則無分別,只要有選擇,就符合自由市場規則。
「政治綁架經濟」這說法同樣不知所云。中共慣技是經濟手段處理政治問題,在聯合國、世衞、非洲大灑金錢,在美國、澳洲收購傳媒機構,封殺不夠「愛國」的香港演員、歌手、導演的內地工作機會,抵制在《蘋果日報》登廣告。自從筆者參政,聽說入了黑名單,中資公司客戶流失。中共收買支持者,打壓異見者,手法層出不窮。
疫情開始紓緩,受影響多個國家醞釀追究播疫者的責任,澳洲多名高層官員呼籲派專家組到中國調查,中國駐澳大使成競業反擊,說可能影響兩國關係,中國人民或者不再買澳洲牛肉和葡萄酒、不到澳洲旅遊、不送子女到澳洲留學。這何嘗不是一種消費威脅論。
中共在國內國外耍經濟手段綁架政治,卻要扼殺黃色經濟圈,是只許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
黃色經濟圈是和平抗爭方式,將價值觀注入消費行為,是一個平台容許相近信念和訴求的同路人共聚,就像教友周日在聖堂互相肯定、扶持。講真話、求真相,需要勇氣,孤身一人容易軟弱就範,有同路人互相打氣,就有更大勇氣持久地抵禦無道政權對自由、人權、法治、民主的打壓。
手足扶持
共創35+奇迹
黃色經濟圈不是泡沫,絕對有發展和增值空間,貢獻民主運動,近的,可成為9月立法會選舉工程的一環,幫忙支持民主派候選人,一起成就「35+」目標。選舉無小事,要逐一游說街市檔主、商店東主容許張貼宣傳海報,民主派候選人往往事倍功半,黃色經濟圈的網絡可以是大幫忙。
民主派除了在本屆立法會冒DQ之險掙扎守住不容惡法通過,同時努力協調爭取下屆立法會佔一半以上議席,擁有所有政府議案及法案的否決權,阻止送中條例及23條立法等惡法重來。
「35+」目標不容易成真,但並非完全不可能,香港人經歷反送中運動,應該相信我們自救的潛力無限,超乎想像,我們不是因為看見成功而努力,而是努力才有機會成功。切勿妄自菲薄,去年11.24區議會選舉170萬選民票投民主派,結果變天,民主派奪得17個區議會的話語權,香港人已經創造一個奇蹟,「35+」可以是下一個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