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的爭議,在過去10多天有爆炸性發展——從最初有家長在網上發起要求取消小三TSA,到上周有近4萬名家長響應聯署刊登報紙廣告,然後其他民間團體和教育工作者組織紛紛表態支持,甚至成為各政黨在區議會選舉的主打政綱之一。
另一邊廂,教育局三番四次強調TSA屬低風險評估,堅持毋須取消,但當有私立小學表明不會參加來年的TSA後,教育局便突然轉,承認TSA操作有問題,將成立委員會檢討云云。這是繼數年前國民教育風波之後,教育局再次完美示範「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
這次教育局「華麗轉身」,反映政府推行新政時,即使原意甚好,也不保證可達到預期效果,甚至會產生副作用;若然又沒有檢討機制,未能及早發現問題,適時改善,到受影響的人忍無可忍之時,便會變成一個爆炸性的議題,也令一個本是專業的問題轉化成政治問題。
TSA的流弊並非新議題。早年教協、民間團體和不少家長已經指出它的不少壞影響而要求取消,惟教育局擺出一副有如鐵牆般的強硬態度。其實,TSA並非毫無存在價值,它的原意是透過全港統一的評估,收集客觀數據,了解全港學生在中、英、數三科的基本能力。
從公共行政角度而言,政府廣泛收集樣本,確實有助了解現實情況和評估政策成效,並視乎評估作出調整。例如2011年教育局為小六年級TSA微調,以減輕學生壓力;而學校收到數據後,知悉學生的能力程度,便能在教學上作出針對性的訓練和考核,如加入TSA的題型,從而改善學生的基本能力。
不過,但凡政策從理論到實踐,往往難以預計和相配,因為政策始終是由人執行,當中必然滲入很多不可知和不穩定的因素。例如今次的TSA爭議,儘管教育局不斷重申TSA只是一個評估,對學生的影響極之輕微,但實際的情況是,家長和學校卻視之為重中之重,於是為小學生瘋狂操練。
雖然有意見認為這是由於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和學校配合家長的心態,但單純地把問題歸納為個人心態和理解偏差,是無濟於事的(何況有前校長揭露曾經有教育局官員藉TSA向其施壓)。
況且即使是誤解,也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若不探求造成誤解的原因,又不嘗試修改政策以消弭誤解,無疑是「歸咎於受害者」(blaming on the victim);那麼受害者也會因為自己的苦況不獲理解,因而否定政策對自己和政府的好處,乾脆要求取消政策好了。
今天有強大聲音要求取消TSA,而不是要求改善,正正是政府多年來漠不關心學生、學校和家長苦況的惡果。
落筆之時,教育局終於「華麗轉身」,就TSA的題目內容和題型作出檢討,並考慮是否改為隔年或抽樣評估。然而,在一片要求取消的聲浪面前,政府若不認真了解社會的聲音和提出實質的改善,恐怕只會是拉倒TSA的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