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廿年 今日香港
- 主權移交20年,我們必須坦誠檢視實況:一國兩制岌岌可危。《中英聯合聲明》及《基本法》第五條明文記載「五十年不變」的莊嚴承諾,香港引以為傲的自由、法治、高度自治,被銅鑼灣書店事件、四次不經終審法院提請的釋法、過去五年中央駐港機構多次高調干預香港管治,香港的一制被衝擊得變形走樣。
- 香港高度自治的政制發展,要追溯至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魯平在1993年3月18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的長文,指出「第三屆以後立法機關怎麼組成,將來完全由香港自己決定,只要有三分之二立法會議員通過,行政長官同意,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就可以,不必要中央政府同意。將來香港如何發展民主,完全是香港自治權範圍內的事,中央政府不會干涉。」同一番話,中國外交部翌年2月28日又重複了一遍,並在3月1日刊登在《人民日報》及英文《中國日報》上。中英對照,信誓旦旦,不但面對港人,更是面對國際社會的承諾。
- 承諾不變的五十年,頭十年已走了一筆「自治範圍內自行發展民主政制」的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張德江最近於「紀念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實施20周年座談會」講話五次提及「中央擁有全面管治權」、「對特區政制發展問題決定權」、「三權合作」的觀點,不但與當年魯平主任所講「香港如何發展民主完全是香港自治範圍內的事」、「中央政府不會干涉」相悖,更深深動搖香港的法治精神和基本法的立法原意,同時收緊《基本法》第二條賦予香港「實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權、 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的權力。
- 開口「依法辦事」、閉口「全面管治」,正在偷換的,是以法治人(rule by law)與以法達義(rule of law)兩套「法」與「法治」的理念。《基本法》第五條訂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政制和政策」,意在約束中共的黨政策不能施於香港,中央權力受憲制規範約束,以保持香港這個資本主義制度下一直行之有效的普通法不受侵蝕。中共廿年來,致力收編各界,偏偏收買不了香港法庭。這種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權合作」、為政權服務的「法律武器」,正試圖無所不用其極強行移植到香港。我們必須警惕,恆常釋法實為步步進逼,削弱香港法治;法律界更應了解法庭與法官必須保持獨立,被罵亦不能還口,眼見歪理橫行,直斥其非的責任,則落在法律專業界別的每個人身上。
- 政治勢力如此密集地扭曲法治,未到2047,走樣變形的不單止是《基本法》,更將會嚴重影響未來5年,香港是否仍是受國際公認有制度優勢的政經體制。此一體制,正正是80年代中共構想「一國兩制」時最想保留香港的那一制。普通法「法治」(rule of law)的法律內涵,定必包括與生俱來的人權、自由、受約束的政府、司法獨立,以彰顯公義,即公道不止在人心,亦體現在法律之中。法治,即以法律語言演繹良知與誠信、透過程序公義尋找出路解困;若一地法律定義可在短短廿載,三番四次未經充份討論、不按規矩僭建,這種法治丕變,已反映在香港國際信用評級連連下跌的事實中,若不制止,中港皆輸。中國要成為大國,在國際舞台有影響力,不能單在經濟增長上下功夫,也要在人權法制上多下功夫,和國際接軌。
中國因素 務實對應
- 「一國兩制」構想於中共相較開明的80年代初,原意是在當時的固有體制中,中港兩地也在一個持續民主化的動態穩定進程;然而六四事件以血洗京華作結,中共那一制急轉為威權政制,香港這一制的民主進程勢必被一再拖延。今日擺在眼前的更是從經濟、法制上步步進逼,這一代人以為保持沉默可苟且偷安,輸掉的將會是下一代,甚至世世代代的未來。
- 回顧中共建政至今,收編統戰的方法不外窺覷人性追求當下一時安逸的軟弱,而在中長期喪失自主自我的能力,非靠中共不能存活而有效駕馭人民。過去廿年,香港在上位者每每附和中國主旋律,不論經濟基建、都市規劃、民生政策皆背向港人。今日,香港人必須警醒,唯有自律自強,有耐性、有底線、有理有節的應對,才能長期抵禦沉淪,為下一代盡守更多公民社會的空間。公民黨相信,跨中港事務是地緣政治必須面對的挑戰,畫地為牢抑或俯首帖耳,都不是有尊嚴的應對方法。在「被規劃」的大氣候下,香港社會更要在社會各環節發揮公民自發、生活自主的精神,主動參與介入,由群眾、社區、各個專業界別積極爭取,拆穿功利發展背後的政治詭計,警惕「機遇」糖衣的統戰毒藥。真正專業是不論順逆,緊守崗位;真正愛港是事無大小,不平則鳴。當我們信守專業,對一個地方有感情,面對令人氣餒的現況、各種無以名狀的恐懼,都不是令我們放棄堅持的理由。
- 香港必須提防對應中港矛盾中跌入「階級鬥爭,一抓就靈」的陷阱。梁振英任內將港獨話題一再炒作,令中共把從前只是保皇黨與民主派在香港民主進程的對壘,上綱上線為分裂國家、民族認同的鬥爭, 伺機將爭取《基本法》內許下「自行發展民主政制」的民主進程,扭曲為統獨之爭。從下屆政府尚未上台,中央法律學者、保皇陣營紛紛高調重提廿三條立法、洗腦國教捲土重來,足見其部署用心。對應此況,唯有靠有質素的公民社會,實事求是,不被民粹牽扯; 面對歪理,必須以事實雄辯,不讓謊言重複百次成為真理,為下一代保住明辨是非、奉公正己的公民質素。
為公為民 寸土必爭
- 面對不對等的體制進逼,我們必須開闢香港堅實的公民社會基礎,以不變的堅持,對應萬變的時局,不卑不亢地推展屬於我們的未來。不平則鳴、有所堅持的群眾,每每是帶來改變的關鍵。公民黨的源點,始於反對2003年廿三條粗暴立法、成於四十五條關注組,結合更多專業界別的有心人士,於2006年組黨。創黨依始走到今天,初心不變,堅守香港人權自由、法治基石,促進政制發展更民主開明,希望與群眾並肩建立以法達義、善治親民的公民社會。黑衣遊行、五區公投、六四七一等大事件以外,關懷弱勢、爭取動物權益、支援特殊教育需要學童,以行動實踐公民自主的可能性。在捍衛社會的各個環節寸土不讓,公民社會茁壯連結,香港才能把握改變的契機。道阻且長,卻是我們必須與群眾一同累積、前進的出路。
- 所有奇蹟,皆來自累積。誠然,未來大政治,勢必更壓抑,但回望過去廿年,香港的公民社會亦一再令我們感到自豪。零三七一50萬人上街拉倒惡法、沙士病疫中捨身救人的醫護人員、20萬人出來反洗腦國教、79日傘運佔領之後公民社會更自覺深入社區、民生細節如執紙皮的朱婆婆受不公對待時萬人發聲,這些不平則鳴、在苦難中無私地擇善而行,一次又一次創造了屬於香港的奇蹟,煞停了幾次侵襲與危機,扳正對弱勢的不公對待,靠的全是香港人自己。香港人從來不應自亂陣腳、妄自菲薄。
- 目前香港的問題不止政治路線之爭,人口政策、都市規劃、關乎司法獨立的釋法權、乃至一個自由公民社會必然具備的公投法等等環節,皆與貼地的民生息息相關。公民黨願意以專業知識為社會充權,走入社區以行動促成改變,透過實在的爭取,重建公民社會的信任與希望。民主陣營,沒有不團結的本錢,公民黨會積極促進跨黨派合作,針對議題,凝聚更多民力,令改變成真。
- 我們的命運互相牽絆,我們的種種善因惡行連結過去當下,也將見諸我們的未來。香港常見的花崗岩礦物結節甚多,風雨侵襲,有些因為鬆散而輕易粉碎,有些卻因其幼細綿密扣連,更能抵禦風化。公民黨相信法治與公民社會的堅持、守護香港本土的文化與價值,就是守住香港的堅強特質。幾經風雨,堅定佇立,多番沖刷下亦也可如獅子山一樣,跨越五十年大限,百年不倒,成就自己更有個性氣質、足以自豪的面貌。香港真正的獅子山精神,不止於苦難中同舟共濟,我們相信今天的堅持,才能成就我們的香港、成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