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政府今日公布更新空氣質素指標,公民黨立法會議員余若薇及陳淑莊有以下回應:
立法會議員余若薇認為,政府今日(2012年1月17日)公布的更新空氣質素指標計劃,只是將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和微細懸浮粒子(PM2.5)的空氣質素指標更新為《世界衞生組織指引》的中期目標1,但中期目標1只是世衞指引最低級別的指引。世衞指出,微細懸浮粒子(PM2.5)達到的中期目標1,其死亡率較符合世衞推薦目標地區高15%。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陳淑莊認為,由現時至二零一四年,相信有不少大型基建會在這段時間進行環境影響評估,惟當局只鼓勵有關申請人按新的空氣質素指標處理。 當中最大型的項目包括機場第三條跑道的擴建工程。若政府不在公眾諮詢結束後耽延有關工作,本可以在今屆立法會會期內提交修訂條例草案。政府如未能就有關拖延作出合理解釋,會令市民感到政府有意「放生」部份的基建項目。
其實,現行「空氣質素指標」乃香港政府在1987年根據《空氣污染管制條例》所訂立,用以管制7種空氣污染物,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總懸浮粒子、可吸入懸浮粒子、臭氧和鉛的濃度,已接近四分一個世紀。
政府自2007年初展開檢討空氣質素指標及制訂長遠空氣質素管理策略為期18個月的研究,在2008年第三季已完成。政府延至3年多之後,才宣布更新空氣質素指標,進度之慢,令人遣憾。
余若薇多次追問政府及特首本人,更新空氣質素指標的工作何時才會落實。特首曾回答說會在其任內落實。
建議更新的空氣質素指標,跟環保署於2009年3月提交給立法會的建議一模一樣(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改善空氣質素小組委員會文件),我們不明白政府為何拖延至今才公布更新空氣質素指標,還要給予新指標36個月的過渡期,落實之期拖至2014年,到時候曾蔭權的十大基建已大致完成。
空氣質素指標對環境影響評估是重要的衡量標準,延遲更新令公眾難以透過環境影響評估機制對即將展開的多個大型基建工程作公正的考量,包括機場第三條跑道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
香港面對的空氣污染問題,最突出者是路邊空氣污染和區域性煙霧兩類。發電廠為香港污染的最大污染源,是香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主要污染者;區域性煙霧門則由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車輛、工業及發電廠排放的污染物所引起。路邊空氣污染主要來自車輛的廢氣。微細懸浮粒子(PM2.5)由於體積細小,可直接吸進人體,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更大。
環境保護署早在1999年已在塔門、東涌及荃灣三個一般監測站和中環路邊監測站監測微細懸浮粒子(PM2.5),並於2005年加入元朗監測站。不過,政府一直沒有將微細懸浮粒子(PM2.5)列入空氣質素指標。全港全部14個空氣質素監測站要延至去年底才全部安裝PM2.5的監測儀,預計要在今年第一季才會正式運作。微細懸浮粒子對人體建康的影響較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更大,惟政府遲遲未有將微細懸浮粒子如可吸入懸浮粒子般列為空氣質素指標,這種懶理公眾健康的態度極之不負責任。
即使中期目標1原是過渡期的目標,讓空氣質素極差的國度可藉此逐步走向推薦目標。政府應盡快更新香港空氣質素指標,將所有污染物的指標跟世衞推薦指標接軌,帶動社會各界全力改善空氣質素。
我們過去曾多次敦促政府更新空氣質素指標但好事多磨,令人擔心更新空氣質素指標的工作未能趕及在港珠澳大橋、石鼓洲焚化爐和機場第三條跑道等多項工程展開之前完成,令環境和公眾的健康受到損害。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
余若薇 陳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