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回可加可減機制簽名行動
及公佈市民對可加可減機制意見調查結果
政府在九月十七日,突展開「檢討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的票價調整機制」諮詢。連續三年,港鐵在賺大錢的情況下,仍可按可加可減機制加價,如去年賺逾147億元,但按機制卻加價5.4%,正因如此,機制一直為市民所詬病。
為了解市民的意見,公民黨於十月下旬,透過電話隨機調查,成功訪問2,517名市民。
結果顯示,大部份市民根本不知道政府正進行諮詢,而市民對港鐵在賺大錢的情況下仍可按可加可減機機制加價、可加可減機制中沒有計算港鐵上蓋物業等賺錢項目、及港鐵只肯推出一些回贈而不肯應市民要求凍結車資或減價,均表示不合理、不能接受。
政府責無旁貸
公民黨認為,政府實在有負任維持公共交通開支在市民可接受的水平,而政府身為港鐵的大股東,加上擁有豐厚的盈餘下,穩定鐵路票價,更是責無旁貸。
為此,公民黨提出以下訴求:
1. 取消可加可減機制;
2. 政府應從港鐵經營所得的利益,包括鐵路、地產項目、商場、海外等收益,回饋市民,以抵消票價增幅;
3. 在調整票價的考慮中,加入民生及港鐵的經營狀況,如盈利(鐵路、地產項目、商場、海外)及其他非鐵路的因素等;及
4. 重整鐵路票價結構,減輕偏遠地區(包括東涌、元朗、天水圍、屯門、粉嶺、上水等)市民交通負擔。
超過四成半市民不知政府正進行諮詢
是次調查發現,到諮詢期完結前,仍有46%市民完全不知道政府正進行一個有關可加可減機制的諮詢,實在令人憂慮。一個由政府推出,向市民收集意見的諮詢,到完結時原來超過四成半市民根本不知道,顯示政府的宣傳根本不足,而且諮詢得不到充份的諮詢。
機制無顧及港鐵盈利
可加可減機制一直被市民詬病。過住幾年持續通漲,百物騰貴,但港鐵依然連續數年在極高盈利下按可加可減機制加價,令市民的生活擔子百上加斤。就以去年為例,港鐵去年大賺147億元,卻依然可以按機制連續第三年加價,加幅高達5.4%。根據是次調查,認為十分不合理及不合理的市民分別有62%及26%,即合共88%。結果十分明顯,市民根本不能接受港鐵在極大盈利下依然能按機制作出加價。
機制無計算港鐵上蓋物業收益
另一方面,可加可減機制的計算方法是以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及綜合消費物價指數作為基準。但計算方式明顯無考慮民生的因素,而港鐵的經營狀況亦無計算在內,港鐵去年大賺147億元,當中物業部份的盈利更高達43.9億,卻完全無法反映在可加可減的計算公式內,令人難以理解。在是次的問卷調查中,分別有60%及26%認為十分不合理及不合理,即合共86%。結果顯示市民不接受可加可減機制當中,沒有計算港鐵的經營狀況。
市民不接受港鐵小恩小惠
而市民在近年,亦多次要求港鐵凍結車資,或減低車資。然而,港鐵由始至終均只肯推出一些優惠,如「搭十送一」、「搭一百賞一票」等,條件難以達成之餘,更只是小恩小惠,與市民要求的凍結或減收車資的期望相距極遠。而是次調查亦能印證,市民根本不能接受港鐵的做法。調查結果中,分別有52%及31%市民表示完全不能接受或不能接受,港鐵在市民多次要求凍結車次或減價,但依然只推出一些回贈。
檢討毫無誠意
而政府在是次的諮詢中,亦表示出毫無誠意,諮詢期最初只有一個半月,而之後雖然稍作延長,但也是只有短短兩個月。另一方面,共五頁紙二十二段的諮詢文件中,當中大部份為資料背景,而政府近乎無提供任何有關調整機制的建議,只有第十七段稍為提及:「….政府理解近年來有意見認為每年根據票價調整機制審議港鐵票價時,也應考慮其他因素,包括港鐵公司的利潤水平、服務表現,以及市民的負擔能力和接受程度」。公民黨對此感到十分失望,政府根本毫無誠意作出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