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黨認為,中產多年來雖有納稅,但房屋、社會福利等政策都未能惠及他們,曾俊華任內最後一份財政預算案總算「還中產自回歸以來一個公道」。然而,基層及「N無人士」卻依然未得到政府應有的關顧。
黨魁梁家傑批評,「既然政府有大額盈餘,但卻沒對弱勢﹑基層﹑草根的市民多做一點,令人痛心」。梁指,公民黨於去年就預算案提交意見書時,感受到中產人士承受巨大的壓力,遂提出「十大稅務優惠」建議。獲政府採納的包括:基本及子女免稅額增至$120,000及$240,000、單親免稅額增至$120,000。而增加供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姊妹、子女、傷殘受養人及樓宇按揭供款利息免稅額的建議,雖然都得到政府回應,但就比公民黨要求的「孤寒」。
在扶助中小企方面,公民黨要求重推中小企信貸保證,提高擔保額及擔保比率,亦得到政府採納。
醫療方面,公民黨高興見到政府回應了重建廣華﹑瑪麗﹑聯合醫院及增加撒瑪利亞基金撥款的訴求。
福利及退休保障方面,政府完全忽略「N無人士」的需要。例如交通費佔基層家庭最少1成至1成半的家庭開支,對他們生活有巨大影響,但政府未有對現時行政費佔四成的制度作出改善,令人失望。全民退休保障爭取多年亦無寸進。公民黨重申,現時再不啟動退保制度,當供養比率逐步上升時,數年後就再不能進行。
房屋方面,預算案承諾每年平均興建1萬5千所公屋,但公民黨認為要每年建3萬所公屋,才能達到政府3年上樓的承諾,居於劏房及捱貴租的基層人士,仍然要苦等。公民黨提出對輪候3年未獲配公屋人士提供租金補貼,及租住私人物業免稅額兩項建議,政府完全沒有回應。
立法會議員余若薇認為,「聽了兩個鐘頭,大部份時間都在重覆大家耳熟能詳的東西」。以環保為例,唯一的新猶是低硫燃油遠洋船的港口設施及燈標費減半。教育方面,政府對15年免費教育及小班教學依然未見承擔。
立法會議員湯家驊對預算案的整體評價是「平淡如水」,與曾特首早幾天說過「面對最可怕時刻的來臨」,形成強烈對比。例如預算案中談及「穩定金融體系」的措施,只有寥寥四段。對比前年面對雷曼危機時的應對措施還要少,亦缺乏實質建議,令人失望。唯一可喜的是回應了公民黨要求增加商業用地的建議,但未有回應會否聚焦在香港設立第二個商業中心,紓緩中環的需求。
立法會議員陳淑莊認為預算案「了無新意」。對於藝術﹑體育等方面承擔不足,對於設立「自然及文化保育基金」的建議更是隻字不提。學生貸款由原來畢業後半年歸還延至一年,算是略為改善,但亦只是轉移視線,因為延遲還款期間仍需計息。
立法會議員吳靄儀為財政司長五年功過作總結。她認為,退稅的確可令市民「開心一陣」,但市民生活艱苦,是源於地產商囤積土地,推高樓價。財政司長任內未能解決這個「深層次矛盾」,「在大風大浪時最無助的終究是基層市民」。她又認為,「有時聽起來,政府的理念公民黨有幾分相似,但到真正實行時,始終都做不到我們的要求,令我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