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萬人的絕望真相
公民黨對港珠澳大橋、口岸設施及屯門至赤臘角連接路環境評估報告的意見
特區政府於今年八月十四日同時發表了三份環評報告,涵蓋了港珠澳大橋、邊境口岸設施、及屯門至赤臘角連接路三個項目,要求公眾人士在九月十二日前提出意見。公民黨初步研究三份報告後,發表下列意見:
一、 現行空氣污染嚴重超標
根據報告分析,在現今未興建項目前,東涌、屯門和元朗的空氣污染已經嚴重超標。即使按照現今政府採納較低的空氣質素指標,在東涌,可吸入懸浮粒子(過去五年24小時平均數)超標14%,在元朗和屯門,超標24%。若果按照環保局在上月建議採用的新標準,不但可吸入懸浮粒子(過去五年24小時平均數)超標105% (東涌)及123% (屯門和元朗) ,二氧化氮(過去五年年平均數)更分別超標20%(東涌)及50%(屯門和元朗)。但報告內卻完全沒有採納新標準。
二、 預測數據全面達標 全賴良好意願
即使三個項目通車使用後,從項目落成至2031年,所有空氣質素全面達標,更毋須採取任何紓緩措施,箇中原因,實由於項目倡議人在運算時作了一些非常大膽、甚至有違常理的假設,例如:
1. 報告假設整個珠三角的空氣質素,按照廣東省政府在2006年頒佈的《珠三角環境規劃 2005-2020》的期望一樣,逐年好轉,百份百達標。事實上,根據《粵港珠江三角洲區域空氣監控網絡》的報告顯示,2008年的空氣污染超標情況比2007年更嚴重,珠三角全年平均灰霾天氣已高達238天,佔全年65%時間。這項長期持續改善的良好願望顯然不符合至今港人看見的現實,把這項良好願望延伸至二十年後更使人難以入信。〔見港珠澳大橋環評報告5.6.3段,下同〕
2. 目前全港發電有28%使用天然氣,報告假設到2015年時,天然氣發電比率大幅提升至50%,使污染物大幅降低。這項假設的依據是兩間公司的一些「刊物」。事實上,港府從未宣佈提高天發氣發電量的時間表,電力公司亦從未宣佈有此規劃。〔5.6.5.1段〕
3. 報告根據內地政府宣佈的未來規劃意向,假設從內地進入香港的過境車輛,尾氣排放的標準與香港車輛完全一致。事實上,以柴油的含硫量為例,目前本港只出售含硫量0.035% 的柴油,但內地剛於今年一月生效的新規例,則仍准許含硫量達0.2%的柴油出售。至於汽油方面,由去年開始香港的汽油含硫量最高只可達0.015%,但內地只有廣州、上海及北京率先實行0.08%的標準,其他地方現時仍可使用含硫量0.1%的汽油。這項大膽假設,完全漠視了兩地標準的差異。〔5.6.10.5段〕
三、 抹殺其他項目的累積影響
報告表明,基於資料不足等技術原因,只假設下列項目永不出現,不會增加污染排放:
1. 機場現有容量飽和後不會興建第三條跑道〔5.6.4段〕
2. 環保局正在諮詢的垃圾焚化爐永不興建〔5.6.6.2段〕
3. 環保局正在規劃的有機廢料處理廠永不興建〔5.6.6.2段〕
究竟機管局和環保局是否已有承諾,不會興建上述設施?若果沒有,報告是否嚴重低估了污染物的排放?
四、 報告方式與時限窒礙市民參與
環評報告缺乏中文版,窒礙居民瞭解報告的內容及發表意見。三份環評報告中,只有 “行政摘要” 具備中英文版,其餘20多份報告,都只有英文版,對於只能閱讀中文的議員及居民而言,他們不知道報告的詳細內容,如何能夠發表意見。政府只容許一個月諮詢期,市民根本無法在限期內了解報告內容,遑論提出意見。
基於以上種種問題,公民黨要求:
1. 環境保護署將現時的諮詢限期(即九月十二日)取消,直至路政署出版有關港珠澳大橋環境評估報告的中文版後,再另行訂定新的諮詢限期,並延長諮詢期至三個月,以吸納更多公眾人士的意見。
2. 環保署長在審核環評報告時應以新建議的空氣質素指標為準則,環評報告內必須列出新的空氣質素指標作為基準,並列出大橋運作後的預計空氣質素與新的空氣質素指標比較,讓居民知道大橋通車後的空氣質素。
3. 政府各有關部門,必須解釋報告內所作的各種假設有何基礎,是否有政策支持和明確承諾。
4. 對於不合情理的假設,項目倡議人應重新修訂報告,進行詳盡的敏感度分析,並對居民提出的另類選址和走線方案進行補充環評。
公民黨離島區區議員林有嫺表示:「報告未有就東涌居民提出,把過境口岸選址往西移的方案進行環評比較,並不符合環評條例內技術備忘錄的精神。短短一個月的諮詢期,變相剝奪了市民表達意見的權利。我將於本週起發動居民聯署,要求路政署補交中文報告,讓所有東涌居民都可以閱讀及發表意見,也要求路政署將評估數據與新的空氣質素指標比較,讓居民知道大橋通車後,東涌空氣中的可吸入懸浮粒子及二氧化氮是否超標,防止路政署以即將過時的指標,蒙混過關。」
公民黨副主席黎廣德補充:「今次環評報告的種種疏漏,顯示了政府為了加快首長工程的建設,對專業人士施加了很大壓力,只求過關、不顧民生。受工程影響的東涌、屯門和元朗三區居民,共有一百一十萬人。我希望今次公民黨披露的『絕望真相』,能促使政府下定決心,馬上落實地區減排策略,還市民一個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