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發表其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公民黨形容,林鄭月娥雖然標榜自己的施政風格是「志不求易﹑事不避難」,但閱畢整份施政報告後,林鄭的施政方針實際上是「志在求易﹑事事避難」。林鄭月娥逃避面對香港社會最深層次的矛盾,拒絕處理導致香港社會撕裂的根源—包括落實基本法第45條重啟政改,以及近年就能否維持司法獨立的質疑等等,統統都欠缺具體措拖去回應,簡單地說就是「用民生收買人心,以經濟粉飾太平」,公民黨認為不能接受。
公民黨五名立法會議員分別就施政報告的不同範疇表達了公民黨的看法,以下是五名立法會議員就施政報告的簡評:
黨魁楊岳橋:林鄭月娥變市長
公民黨黨魁楊岳橋批評,香港社會近年嚴重撕裂,就司法獨立﹑言論自由﹑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政府威權管治等多項牽涉港人核心價值的問題,均充滿疑慮,但施政報告卻沒有具體措施去回應及處理,令人質疑林鄭有心將行政長官的角色「市長化」,將政治責任外判予西環。他舉例,公民廣場有限度開放亦不拆去圍欄,根本無法修補社會的撕裂。
楊岳橋指出,法治是香港賴以成功的最重要元素,但林鄭月娥卻沒有就近年民間的訴求,例如設立獨立的刑事檢控專員等建議作出回應,是令人失望的。楊亦同時指出,施政報告沒有就重啟政改作出承擔,令人感到困惑。
在安老服務方面,楊岳橋亦關注施政報告中提及的建議杯水車薪。他指出,樂見政府將安老「服務的輪候時間減至零」定為目標,但在 2018-19年只增加1000張「服務券」,對於全港過百萬嘅高齡人口只是杯水車薪。他批評,「服務券」錢跟人走,並無解決政府資助安老服務嚴重不足的實況,一味推長者去私人安老市場,而60支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隊無增加人手及資助,政府一直打算以私營市場代替公共服務是承擔不足。對照顧者的支援不足、對長者院舍照顧名額並無增加。
跨專業的外展離院長者醫護、社工服務、擴大紓緩治療、在家離世等項目,亦是公民黨今年2月時提出的居家安老意見書的倡議相同,但他重申,安老服務是數以十年計的計劃,試點之後,後續才是承擔。但楊亦強調,政府之前預留300億作復康及安老預算,在今次施政報告失踪;競選時用周永新教授過橋,全民退保卻隻字不題提,上任百日走數,「事不避難」根本空口講白話。
在創新科技方面,今次施政報告推出多項新措施,看似進步實質只是彌補自2015年創科局成立後沒有做到的應有責任。我們樂見政府採納意見拆牆鬆綁,亦成立了由行政長官擔任主席的跨部門的「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希望特首能夠付諸實行而非紙上談兵。
陳淑莊:「用民生收買人心,以經濟粉飾太平」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陳淑莊表示,整份施政報告的思維,就是「用民生收買人心,以經濟粉飾太平」,民生等於一切,政改及法治問題完全避而不談,目的是製造有利條件為日後推展敏感政治議題包括《基本法》23條立法和高鐵「一地兩檢」鋪路。
對於政府提出綠置居恆常化,將新落成公屋撥作綠置居,陳淑莊批評,在沒有增加土地供應興建公屋情況下,政府其實以公屋單位「填氹」,實際供應量根本沒有增加。相反,部分公屋居民倘若透過分拆戶籍購買綠置居,政府不單未能打響「一換一」的「如意算盤」,更有可能減慢輪候人士上樓速度,最終因快得慢。陳淑莊又指,綠置居恆常化,輪候公屋人士往後只能做「二手居民」。
至於首置上車盤計劃,陳淑莊指,現時以安達臣住宅用地作先導,但倘若發展商日後以農地或「綠化地帶」興建首置單位,就必須要小心。陳淑莊指出,地產商一直希望透過釋放囤積多年的農地獲利,政府此舉會幫地產商的「生地」煮成「熟地」,變相鼓勵「先破壞,後申請」行為,將非法用地,變作合法使用,令地產商曬了太陽多年的農地,變為發展用地,幫地產商「將玻璃變鑽石」,令人質疑利益輸送。她認為政府在處理補地價及公私營比例上,必須以公開、透明及符合公眾利益為原則,否則令人質疑官商勾結。
陳淑莊續指,對林鄭表示放棄拆卸灣仔運動場改建會展新翼一事,只能暫時放下心頭大石,公民黨會密切跟進灣仔運動場的去向,她重申政府必須小心處理與亞洲國際博覽館的合作協議,因貿發局曾協議倘若政府須發展展覽和會議用地,將優先發展亞博用地,她提醒亞博現仍有3萬4千平方米未發展用地。
郭家麒:一國兩制是「搞唔掂、做唔到、無人信」
郭家麒議員批評,綜觀整份《施政報告》,看不到她的施政方向,如何帶領香港未來5年解決社會的深層次撕裂。他指林鄭月娥開場大談一國兩制是「行得通、辦得到、得人心」,他認為香港人看社會撕裂,只會覺得一國兩制是「搞唔掂、做唔到、無人信」。
他指出,政府提出的「不設資產審查的交通補貼計劃」,是藉派發300元「甜頭」比二百萬香港人,形容她是「300蚊特首」,是意圖收買香港人。
至於醫療政策方面,林鄭重提自己是27年前有關基層醫療的檢討委員會的秘書,但現實是基層醫療乏善足陳。他指出,林鄭月娥提及葵青區1億元的基層醫療服務,是葵青區議會內的民主派成員爭取得來的成果,而非林鄭的功勞。
他批評今次的《施政報告》,在醫療政策上沒有任何目標或遠景,「20年前政府至少會定下『不要一張帆布床』為目標,但林鄭連這句話也講不到。」他又批評,林鄭沒有提及過罕有病的定義立法。
譚文豪:房屋與工廈「看似天使的禮物,但魔鬼在細節」
林鄭月娥施政報告中的房屋與工廈部分,譚文豪認為「看似天使的禮物,但魔鬼在細節」。
工廈政策明顯採納譚文豪於今年七月向政府提交「三分工廈」方案的部分建議,包括開放低層用途及檢討地契中的「工廈」定義。然而政府全然忽略「三分工廈」方案中,照顧創意文化工作者在工廈中生存狀況的部分。改變工廈用途卻忽略現存工廈使用者的政策方案,只會提高工廈租金和樓價,今次政府消息傳出後,加上容許工廈改裝作過渡性房屋,工廈盤叫價即時提高3%至8%。譚文豪強調政策違反初衷,工廈政策不能忽視現有工廈使用者的生存空間,特別是創意文化的工作者。
有關首置上車盤,譚文豪認為林鄭月娥必須盡快解釋當中細節,包括:放售、回購、按揭、補地價、資產限額等等安排。若按之前消息,首置盤將會有十年轉售限制,變相保障業主在樓市下行時不受影響,譚文豪質疑政策理據。首置盤的目標買家是收入高於居屋居民的一群,然而綠表市場價格波動巨大,收入較高的一群,樓價上升可穩賺一筆,樓價下跌卻有政府補底。較有錢的一群得到比居屋戶更鞏固的安全網,安排令人費解。林鄭月娥必須盡快交待這政策的邏輯和細節安排。
至於交通範疇,譚文豪形容新政府首份施政報告毫無長遠目光,無願景無藍圖,令人失望。他指出現時交通問題是整體角色分工的問題,導致路面巴士塞車,地鐵繼續爆滿。如果再無整體運輸策略的檢討,將無足夠容量作持續發展。譚文豪呼籲政府盡快展開第四次《整體運輸研究》。
至於補貼交通費的安排,政府預期將有200萬市民可獲補貼。譚文豪形容是「止到咳,但醫唔到病」。他認為政府應同時反省為何如此多市民急須補貼交通費,是否反映交通費經已太昂貴。他要求政府正視各公共交通工具的票價釐訂機制只加不減的問題。
關於政府成立公務員學院,譚文豪質疑政府將如何招募講師。施政報告中明確指出學院首要注重加深公務員認識國情,林鄭亦在記者會表示學院可代替現時公務員到北京國家行政學院陪訓。作為立法會公務員及資助機構員工事務委員會副主席,譚文豪擔心學院會一面倒招聘「愛國愛黨」人士作講師,甚至課程可就政治取向作工作評分或升遷的指標,變相成為「黨校」,藉此進行公務員版的洗腦國民教育,將18萬公務員染紅「恆常化」。
在《施政報告》有關法治和法律服務的政策方面,郭榮鏗樂見政府與司法機構達成共識擴充及增建法院空間,因為司法機構特別是高等法院、區域法院、家事法庭等多年來都欠缺足夠法庭作審訊。另外,郭榮鏗亦樂見政府決定將制訂法律援助政策和管理法律援助署的責任由民政事務局撥歸政務司司長辦公室,並指出這是法律界討論多年及法律援助服務局於2011年作出的建議。
郭榮鏗:法律專業服務欠新猷
除了上述兩項政策外,郭榮鏗批評政府今年《施政報告》在其他有關法治及專業服務的政策方面欠缺新思維及新政策。正如楊岳橋較早時指出,《施政報告》隻字未提公眾非常關注的「律政司檢控角色」及其獨立性;為此,公民黨將會於年底前提出「律政司於有角色及利益衝突時須將權力下放予刑事檢控專員」的實際建議。另外,雖然施政報告有提及會盡快修訂《防止賄賂條例》,將第3及第8條的適用範圍擴大至包括行政長官,但對政府今次仍然迴避提出修訂時間表及不解,郭榮鏗表示十分失望,對政府的拖延表示不解,特別是他已為《防止賄賂條例》及《廉政公署條例》有關條文作私人條例草案修訂。
就財經發展方面,郭榮鏗亦觀察到今年《施政報告》只是重提舊政策,沒有著墨於為專業界別尋找新機遇。就有關改善環境、空氣質素和開發水資源方面,政府亦沒有實質政策,例如郭榮鏗由上屆立法會開始一直提出要將公眾健康加入為《空氣污染管制條例》(第311章) 空氣質素指標的其中一個指標元素,建議要抓緊機會在正展開的公眾諮詢加入此重要元素。
在特殊教育方面,郭榮鏗認為雖然這比其他教育範疇有較實質的建議,但主要都是過去幾年提過的措施,並沒有新建議。郭榮鏗一直推動就特殊教育立法,並建議政府應趁今年是融合教育政策推行20年,就融合教育及特殊教育政策進行全面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