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遠地區車貴高昂
公民黨籲政府協助偏遠地區市民
減輕交通費負擔
公民黨於6月上旬,透過電話進行抽樣訪問,成功訪問了1,266名香港市民,了解香港市民對公共交通工具接連加價的意見。調查發現,目前車費水平,已對偏遠地區居民生活造成窒礙,包括減少安排學童參加課外活動,甚至影響到市區就業的機會。
公民黨促請政府:
1. 港鐵應帶頭重整票價結構,大幅減低車資,令偏遠地區居民不用負擔高昂車費;
2. 立即制訂協助政策,幫助偏遠地區居民應付交通開支;
3. 應用從港鐵得到的龐大分帳收益,抵消按可加可減機制增加的票價;
調查結果:
1. 車費水平對偏遠地區居民生活造成之窒礙
是次調查發現,有45%市民,表示同意目前的車費水平會窒礙偏遠地區學童參與課外活動的機會。
參加一項課外活動的成本,除了該課外活動的費用外,家長還必需負擔參加活動的額外開支,如往來的交通費,故此,居住在偏遠地區的學童家長,往往需要比居住在市區的家長考慮更多,結果嚴重窒礙了偏遠地區學童在參加課外活動的機會。
現時學童參加課外活動,如興趣小組或補習等,都成了學童生活不可或缺其中一部份,若學童只由居住地區偏遠而只能減少,甚至不能參與課外活動,這是極不公平。
除了學童,勞工亦有影響。在是次的調查中,52%市民表示同意目前的車費水平,會影響偏遠地區勞工到市區就業的機會。偏遠地區如天水圍、元朗等,本身區內的就業機會並不多,就算居民到市區工作,但由於跨區工作的交通費用昂貴,在扣交通開支後,通常工資已經所剩無幾,結果出現在職貧窮的問題。就此,對於偏遠地區居民而言,交通費用嚴重影響他們到市區就業的機會。
事實上,偏遠地區居民的交通負擔,隨時可佔個人收入的四分一或以上。公民黨以尖沙咀及中環兩個市區的交通交匯點為例,計算各區市民出入兩區的交通費用。發現偏遠地區居民若每天都要到市區,無論以巴士或是鐵路,其開支都比香港其他地區的居民多達兩倍或以上(附錄二)。
2. 急需政策解決偏遠地區的交通開支問題
54%市民同意政府應制訂協助政策,幫助偏遠地區居民應付交通開支。
政府在較早前更新的交通費支援計劃中加入家庭入息及資產審查,取代舊計劃中的個人入息及資產審查,令申請計劃的門檻提高,加上交通津貼資助金額的六百元,是依據零七年的水平而定,隨著通脹及近年各項交通工具相繼加價後,整個計劃未必能真正幫助到有需要的市民。為此,我們要求政府除了必需放寬申請交通費支援計劃的門檻外,亦需增加津貼金額。
公民黨認為,偏遠地區居民出入市區的交通負擔,應與本港其他地區市民的負擔相約,否則,沉重的交通開支,會嚴重影響偏遠居民的生活。政府亦應制訂更多協助政策,以提供協助偏遠居民,舒緩交通開支壓力,如檢討各類公共交通工具的收費、帶頭減低港鐡票價等,真正讓基層市民受惠。
3. 政府應用從港鐵得到的龐大分帳收益,抵消票價加幅
2010年,港鐵盈利高達121.72億元。眾所周知,政府是港鐵的大股東,持股76.8%。按2010年兩次派息計算,政府可獲分紅26.16億元。而在剛發表的2011-12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政府的財政盈餘高達713億。
我們認為,政府實在有負任維持公共交通開支在市民可接受的水平,政府身為港鐵的大股東,加上擁有豐厚的盈餘下,穩定鐵路票價,更是責無旁貸。
過去一年,港鐵的票價收入為124.6億元,港鐵在六月加價2.2%,港鐵將從票價多收約2.7億。相對政府所坐擁的巨額盈餘及獲利,增加的2.2% ,實在只是九牛一毛。如政府撥出部份盈利作穩定票價,除可即時緩解市民面對的加價困境外,亦不會抵觸法例及合約的條文。
為此,我們建議政府,撥出從港鐵得到的收益,抵消港鐵的加幅,以舒緩市民因通脹及加價所帶來的困境。
4. 參考外國地鐵票價結構
除撥出盈利外,政府亦可參考其他地區的地下鐵路票價結構,如上海及鄰近香港的深圳等。以下是三地的票價結構:
上海:
上海的地鐵是分段收費,首6公里以內3元,6-16公里4元,16-26公里5元,如此類推,直至56-66公里收費9元。
深圳:
深圳的地鐵亦是以「起步價」加上「里程價」的方式收費,起步價為首4公里2元;里程價為4公里至12公里部分,每1元可乘坐4公里;12公里至24公里部分,每1元可乘坐6公里;超過24公里,每1元可乘坐8公里。現時最高票價為9元。
以上海及深圳的地鐵為例,兩個地方的票價都清晰地以距離劃分票價,相比起港鐵收費非劃一、亦不是根據路程長短而定的票價結構,更為合理。在兩鐵合併後,港鐵公司應能消除過往因在合併前的不同網絡而產生的差價,減低現時部份不合理的收費。若按上海及深圳兩地的收費結構,本港的地鐵收費,大有減價空間(附錄三)。為此,公民黨建議政府應盡快檢討本港的地鐵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