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政府成立精神健康檢討委員會,檢視精神健康政策。上週二政府終於公布「精神健康檢討報告」。報告提出超過40項建議,當中包括加強兒童、青少年及長者的支援服務;改善個案管理計劃的個案經理與病人比例;探討「社區治療令」以外的方案;成立常設諮詢委員會等。
香港現時面對的困境
在報告中提到,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資料,全球的兒童和青少年當中,有10% – 20% 患有精神病,而其他地區的患病率亦相約。就此,按2016年香港共有約161萬名24歲以下的人口,即本港有可能潛在約16.1萬兒童及青少年,受精神問題困擾。另一方面,醫管局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的個案,由2011至12年的18,900宗、急速上升至2015至16年度的28,000宗,增幅超過五成。接受治療的個案與潛在問題個案差距極大,情況令人關注。由此可見,政府有必要更重視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服務。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陳國齡醫生歡迎報告,認為是政府對持續發展精神健康服務的承諾,但仍有不足之處,如在各類精神健康服務中,相比起長者、成人,兒童及青少年的輪候時間是最長的,在七個醫院聯網中,只有五個提供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服務,平均輪候需要一至三年。而醫護人手比例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只有約三份一。
專注不足/過度活躍症(香港)協會主席伍敏姿女士認為,報告指出不少數據,如在2015至16年度,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佔6至11歲兒童精神障礙的數字達44%。而報告中雖到希望為精神健康需要的兒童和青少年提供針對性的介入服務,但卻沒有提出任何針對性的方法。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雖然因有遺傳性、難以預防。但若能及早辨識,將有助防止患者成長後出現對抗性行為,依賴社會的醫療系統。
陳國齡醫生與伍敏姿女士都認為,政府必需加強在學校層面的資源,增加培訓機會予前線的老師、社工,讓他們可以有效辦識及分流。及早介入,才能有效改善精神科患者急升的問題。
張超雄議員認為,陳醫生與伍女士的解說,均顯示報告與他們的期望有落差。關注精神健康政策的團體一直期望有全面、長遠具實質計劃的政策檢討,可惜現時仍未見政府有決心及遠景面對積累性的政策缺失和積極地提供更好的服務安排。特別是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服務,兒童是社會未來的棟樑,但現時精神科兒童個案數字多、升得快、醫生少,更難以想像一名患者需要以年為單位去輪候作診治。雖然未來醫科畢業生會增多,但若政府缺乏規劃,根本無法有效增加精神科醫生的人手。
郭家麒議員指出,雖然報告中提出設立常設委員會,但過去有例子,證明政府設立了委員會亦不代表有成效。行政長官在2005年施政報告中宣布,重組「健康與醫務發展諮詢委員會」,以便就長遠的醫療衞生政策和持續融資提供意見。但該委員會成立至今,並無任何實質報告。
同時,政府必需改變撥款模式,撥出專用款項予精神健康。政府現時單靠撥款予醫管局,以解決精神健康問題,但事實上精神健康問題跨越不同部門,如醫管局將無法派出人員,處理在學校的個案。
所以,政府必需盡快設立「精神健康局」,以高層次協作處理精神健康問題。事實上,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及福利事務委員會,在2017年2月24日的聯會會議上,通過了一項動議,當中包括成立精神健康局,統籌精神健康政策。
總結
我們歡迎政府推出精神健康檢討報告,但如果報告無法提出措施,解決其提出的問題,則並無任何作用。就此建議政府:
1. 建議政府改變撥款模式,獨立增撥資源予精神科,以推出措施、及早辨識有精神健康問題的學童。盡早發現受精神問題困擾的學童,提早介入,及早治療,將有效減少患者因延醫而導致變成嚴重問題的個案;
2. 實際訂立全面精神健康政策,長遠更應成立精神健康局,以統籌精神健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