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簡稱土供組)今日(12月31日)向特首林鄭月娥提交土地供應公眾諮詢研究報告。
林鄭月娥2017年8月任命土供組成員時說,希望土供組「開展有關與公眾討論究竟香港土地來源的優先次序、選項及每一個選項的利弊是怎樣,從而得到一個共識」,「提出一個整全的建議,告訴特區政府,未來我們的土地開拓工作的整體策略是怎樣」。惟公民黨認為,土供組過去一年多的公眾諮詢過程充斥「先天不足」與「後天缺陷」。
公民黨早前已指出的「先天不足」,除了局限了公眾的選項,土供組亦無向公眾坦承土地問題徵結所在,袒護囤地集團的既得利益,忽略土地和房屋短缺的真正原因。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譚文豪舉例指出,土供組問卷裡觸及丁屋政策的就只有「增加『鄉村式發展』地帶的發展密度」一個選項,而沒有把公民黨一直倡議的「丁屋截龍」納入問卷當中供市民選擇,反映問卷設定方式偏頗,影響結論的說服力。
至於諮詢的「後天缺陷」,由林鄭月娥親手製造。林鄭月娥及行政會議成員先是「出口術」放風有意填海,其後等不及土供組完成公眾諮詢報告,林鄭便搶先在《施政報告》宣佈推展「明日大嶼」大規模填海造島工程,及以「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名義包裝公私營合作發展新界農地。
土供組未過橋已被特首抽板,令到這份諮詢報告的說服力和權威大打折扣。公民黨極度不滿特首這種虛偽的「與民共議」手法,形同重演周永新事件,特首根本無心聽民意,只是假借諮詢之名拖時間,心中早已有一套想法,推行有利地產商的土地供應政策。
譚文豪指出,《香港2030+》研究的結論是香港尚欠1200公頃的土地。土供組報告在欠缺細心分析之下,簡單用兩段文字便推翻了《香港2030+》的結論。推高短缺數字的目的非常明顯:由於1200公頃的短缺太容易達標,無法為興建東大嶼人工島提供有力的理由。公民黨呼籲市民擦亮眼晴,看清林鄭的政治劇本,否則「贏粒糖,輸間廠」。
公民黨再次強調,現時香港土地短缺的最主要原因,是土地資源掌握在少數既得利益者手中,落不到最有需要市民身上。若林鄭政府無決心處理土地問題背後千絲萬縷的官商利益關係,即使造更多的地,也無法舒紓港人住房「貴細擠」情況。
公民黨呼籲林鄭月娥撤回從未諮詢公眾的「明日大嶼」計劃,也不要打郊野公園主意,她反而應該果斷地收回粉嶺高球場用地、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私人發展商囤積的農地、檢討小型屋宇政策以釋放預留給原居民興建丁屋的官地。
公民黨重申對供應土地政策及各選項的立場,並要求政府立即:
1. 公開棕地資料庫;
2. 立即停止「明日大嶼」東大嶼人工島計劃;
3. 加快研究丁屋截龍;
4. 以《收回土地條例》代替公私合營收回可發展農丶棕地;
5. 全面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並逐步發展;及
6. 立即停止發展郊野公園邊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