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挑戰
踏入牛年,香港面對三大挑戰:(一) 自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惡劣的全球經濟危機;(二) 危及人類存亡的氣候變化及其相關的各種災害;及(三) 本土每況愈下的環境質素將社會各界追求更高生活質素的努力付之流水。我們沒有時間逐一處理這些難題。我們需要巧妙的解決方法,一舉三得同時應付以上難題。
把握機遇
為了創造就業和支援現正舉步為艱的商業,目前社會各界已有共識透過增加公共開支化危為機。這提供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機會,不止可以推動經濟,也可以紓緩氣候變化帶來的禍害,同時逆轉環境質素下滑的趨勢。我們現在最需要的是:屬於香港的綠色新經濟。我們有資源、專業知識和社會的認受,足以成此大事。現在是行動的時候。
公共健康危機
綠色新經濟有多個層次:治理污染、減少廢物、更完善的城市規劃、提升樓宇的環保水平、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基建、轉型至環保運輸、革命性的能源政策和發展低碳經濟。透過公共投資及創新的政策,以上每一項都可以創造工作職位和商機。在首輪建議中,我們強調有需要為清新空氣投入資源,尤其是路邊空氣皆因其污染源主要來自本土。惡劣的空氣質素經已令我們飽受損害,直接引致的醫療開支涉及至少15億元;若包括生產力和人命損失在內,可避免的損失更高達210億元。空氣污染成因眾多,需要政府肩負領導責任,從多方面入手多管齊下才能化解。空氣污染若能圓滿解決,不止是一項精明的投資,也是負責任地化解公共健康危機的唯一方法。
明確目標
多年來,朝野內外各方專家紛紛提出過不少研究及計劃,為解決空氣污染出謀劃策。科學論証的階段早已結束。我們現在需要的不再是更多的研究和討論,而是強而有力的政治決心,以制定明確目標及把該做的事做好。建基於一眾專家的工作,尤其是由曾蔭權先生主持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時所發表的《清新空氣藍天再現》報告書(下稱報告書),以及思匯的空氣管理計劃,我們相信政府有能力實現以下綠色新經濟的目標:
1. 承諾在2012年達到世界衞生組織(下稱世衞)指引中期目標2及諾在2017年達到世衞指引中期目標3,好讓我們可以進一步在2022年達到世衞指引的終極目標(詳見附件);
2. 參考世衛指引及最新有關空氣污染對公共健康影響的科學數據,每五年一次對空氣質素指標進行強制性檢討及更新。
3. 承諾由現在至2012年間,投入最少500億元以減少本土污染排放,以履行報告書所提議的「進取措施」;
4. 承諾在2012年時,將路邊廢氣排放減少,較2008年的水平減少一半。
立即行動
社會承受污染的代價超過一半源自路面交通污染,而骯髒的巴士是污染主要來源之一。巴士,雖然不是香港路面上最骯髒的車輛,但它多數在最繁忙的道路行駛,穿梭不少行人往來的地方,因此它會對公眾健康帶來的更直接的污染和風險。可行的對策是,政府可以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成立一個特別基金(約60億元),以協助各間巴士公司採取以下措施:
1. 促使型號屬歐盟II期及III期共3500輛專利及非專利巴士,裝置殿堂級裝置,以便在2009年底之前,減少高達九成的懸浮粒子的排放,及減少高達三成的氮化物及非甲烷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2. 促使型號屬歐盟前期共1500輛巴士(最少已有14年車齡),在2010年底之前更換成歐盟V期巴士;
3. 立法強制已落地車輛按照與美國加州空氣資源局所訂標準同等的排放標準,進行年度檢驗。
除了可有效地在兩年內大幅減少路邊空氣污染,上述措施將會創造新的商機和新的工作職位,包括研究、製造、維修及管理等方面。有關中期目標方面,政府可以務實地執行計劃以引入新的巴士型號,如壓縮天然氣(可由內地的天然氣供應),或柴油電力混合燃料巴士。透過與巴士公司的合作,政府可以確保公共資源投放用於資助環境改善和毋須乘客負擔巴士加費,從而確保公眾的支持。
危機正如幽靈一樣伺機而襲,而通往機會的窗口僅餘一道窄縫。我們呼籲政府趕上綠色新經濟的潮流。現在率先要做的,就是立即投資清新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