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及公民黨,於本年6月6日(星期六)聯合舉辦「〈微調中學教育語言方案〉公眾論壇」,邀請教育局代表到非華語家長聚居的葵青區,聽取其訴求並回應家長的問題及質詢。
論壇由公民黨秘書長陳家洛博士主持,出席論壇的包括教育局副局長陳維安先生及各非華語家長代表、少數族裔教會代表、部份家長教師會代表、學校老師、及少數族裔團體代表等等,共接近二百人出席。論壇中出席者皆踴躍就微調方案的建議,包括對入讀主流學校的訴求、學習中文的困難、與及對微調方案的憂慮等等。
少數族裔家長為令子女能融入社會,極希望能透過入讀主流學校以學好中文。惟現時政府現時仍未有適切政策,以助非華語學生有效學習中文達至具備與華裔學童相同的競爭力,並接導致少數族裔學童未有公平的升學機會。
對於這群仍在處於爭取及等待政府制定長遠適合少數族裔學生的中文語言教育政策的少數族裔人士來說,微調方案的目標及英文授課學額的增加,實在是他們在這個缺乏選擇及機會的處境下,一個協助他們學好中英文有利成功升學以及融入本地主流教育十分重要契機,同時亦可更充揮發揮非華語學童在英語能力上之所長,甚至扮演模範角色,提升連同華裔學童在內的整體英語水平,故此大部份非華語家長皆支持此政策的方向。
可是鑑於當局自政策制定以來未能有效直接諮詢非華語家長的意見,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及公民黨,於本年6月6日(星期六)聯合舉辦「〈微調中學教育語言方案〉公眾論壇」,邀請教育局代表到非華語家長聚居的葵青區,聽取其訴求並回應家長的問題及質詢。
論壇由公民黨秘書長陳家洛博士主持,出席論壇的包括教育局副局長陳維安先生及各非華語家長代表、少數族裔教會代表、部份家長教師會代表、學校老師、及少數族裔團體代表等等,共接近二百人出席。論壇中出席者皆踴躍就微調方案的建議,包括對入讀主流學校的訴求、學習中文的困難、與及對微調方案的憂慮等等。
教育局:明白少數族裔人士訴求,願意再作諮詢
教育局副局長陳維安先生回應上述訴求時,表示明白少數族裔對學習中文及融入社會的訴求,但認為學生應選擇最為熟悉的語言作為學習環境,故將於未來增加指定學校的數目,與及增加對指定學校的支援,包括正與香港大學合作研究學校如何有效向非華語學童教授中文等。最後,副局長亦承諾將會在葵青區以外的其他地區再舉行類似的咨詢會,亦表示會考慮部份出席者的意見,向少數族裔學童及家長的意見對政策之訴求及意見作仔細調查。
家長:期望政策協助子女融入主流教育,學好中英雙語
出席論壇的巴裔婦女家長Samina於本港出生,她的三個子女皆在香港就學。她小六的女兒現正經歷中一派位。「女兒的成績很好,由小三開始,一直在校內考第一。不過面對升中選校,我卻感到十分懊惱。」據悉,Samina正苦惱於讓女兒選擇平均學業成績較好的主流中學,還是如大部份南亞裔家長一樣,讓女兒入讀指定學校。「我女兒成績很好,我當然希望她能入讀主流學校。但我卻不肯定她是否足以獲派主流英文中學。若一旦被分配到中文中學,需以中文學習數學、科學等科目,更要以中文與華裔學童考試競爭,便等於判了女兒死刑,無信心考入大學。但若選非主流的指定學校,我已能預見中五已是她的盡頭。」最後,考慮到對英語教學的需要,以及主流學校並沒有任何額外資源向少數族裔學童作出支援,Samina最後亦只能讓女兒選擇非主流的指定學校。
「我仍有一個女兒就讀小一,得知此政策我當然開心,因為幼女會因英文教學語言學額的增加而有較大的機會入讀本地主流中學。可是,我仍感到憂慮,因為若細心留意政策,便會發現學校有可能因為分班的問題,令原本有能力入讀英文班的學童被迫入讀中文班。「但英語學習環境對不少華裔學童來說是『更好選擇』,但對少數族裔學童來說卻是『必需』的生存空間。若被迫入讀中文班,這已等於為她的前途畫上了句號。」
主辦單位:政策存各種執行問題問題,再作諮詢及調查。
主辦論壇的公民黨秘書長陳家洛博士表示:「無可否認微調方案對少數族裔學生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亦是讓他們融入主流社會的重要契機。但作為政策的真正用家,包括華裔及少數族裔之家長皆仍對政策未太了解。教育局需在未來投入更多資源及時間,讓家長對政策更為了解及分表意見。同時更應考慮推出仔細調查,了解少數族裔家長對微調方案、入讀主流教育的意見及期望。」
主辦論壇的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亦表示:「長遠而言,政府當然要制定更有效之語言政策,以協助少數族裔人士學習中文。短期而言,微調方案雖有機會因英語學額之增加以提升其入讀主流學校之機會,但政策仍存嚴重的分班問題。若依據教育局現時提出的方法分班,則有機會出現有學生屬全港成績首40%,但卻因分班問題被迫編入中文班。若這情況發生在少數族裔學童身上,他們便需以中文學習數學、科學等科目及與華裔學童考試競爭,這亦等於斷送了女兒的前途。因此即使微調方案把中學的英語教學語言學額大幅由現時之約兩成多增加至四成,少數族裔家長亦會因「分班」的問題而卻步,寧捨主流學校,而讓子女入讀專門招收南亞裔學童並以英語教學為主的學校,但這些指定學校整體升上預科及升大學率卻遠遜於主流學校的非主流指定學校。這不但令他們升讀中六及大學的機會大減,亦未能有效協助他們融入主流教育。政策應加入具體指引或鼓勵性的配套,就政策所涉及的「分班」問題,建議及鼓勵中學運用現時既有的機制: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HKAT Pre-S1,又俗稱「分班試」)之語文能力入讀相應授課語言之班級的主要指標,讓學生能在擅長的學習語言下充分發揮所長,以實踐教育局在微調中學教育語言政策上『因材施教』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