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諮詢委員會(古諮會)將於星期四(12月8日)開會,討論閣麟街遺跡、皇都戲院等建築物的歷史建築評級。儘管民間早已從多方面證明閣麟街古民房遺跡具有極高保育價值,但古物古蹟辦事處仍建議不作評級(nil grade)。關注事件的民間團體及立法會議員陳淑莊表示不能認同。
陳淑莊批評古物古蹟辦事處不肯面對現實,不願意承認民間團體經長時間分析研究取得的結果,即閣麟街民房遺跡的建築年份應早於1870年代。她強調民間團體進行的研究所運用的資料均是公開資料,純粹是出於嚴謹認真的考證而得出結論。而是次古諮會評級小組的建議評級完全推翻古物古蹟辦事處9月的評核報告,說法完全前後矛盾。除了建造年份(year of construction)為「可能1930年代 」(probably 1930s) 極具誤導性,她質疑古物古蹟辦事處所以建議對閣麟街民房不予評級,是因為需要配合H18的重建項目。
城西關注組張朝敦表示,位於中環閣麟街及吉士笠街之間的百年民房遺跡,早前經中西區關注組及城西關注組進行深入研究,無論從物資、建築方式、政府文件方面,確認為建於1879年,與中環過去多年歷史緊緊扣連。當中獨特的「背靠背」(back-to-back tenements) 更是香港市區保留至今最早期維多利亞城民房群組的唯一遺存。民房乃庶民擇居及營生之所,反映中環擠迫的商住環境,地段由香港不同時期顯赫人物擁有,包括船業大亨德忌利士Douglas Lapraik、Jame B. Endicott、傳奇女子紅毛嬌(吳阿嬌)、華人富商何東及何甘棠等。由於吉士笠街地段長期由華人女子紅毛嬌擁有,吉士笠街只而被稱為紅毛嬌街,見證一段鮮為人知的受保護婦女(protected women)歷史。遺跡為錯縱複雜的中環發展及社會史提供了有力證據。物料上,屋牆以本地花崗石為地基,廣東青磚作牆身,由廣東工匠以英式砌磚法(english bond)砌成,兼具中西及本工特色,為19世紀香港獨特的「背靠背」民房建築範例。鑑於其罕有性和重要的歷史、文化、社會、科學及建築研究價值,根據國際及中國文物保育原則,此類古蹟必須原址保育。
中西區關注組羅雅寧表示,日前已去信古物諮詢委員會及身兼古物事務監督的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要求將香港碩果僅存的19世紀「背靠背」唐樓群遺跡列為至少一級歷史建築並予以原址保育。關注組亦質疑古物古蹟辦事處企圖剷除古蹟為發展開路。閣麟街古蹟位於市區重建範圍,市建局一直要求清拆古蹟,開展H18重建項目。
日前古物事務監督陳茂波才於網誌強調發展與保育並非對立,然而今天古物古蹟辦事處對古蹟蔑視與侮辱的態度,實在令人難以置信,無論是陳議員抑或關注團體均不能苟同。他們要求一個公允專業的評級,亦拒絕古蹟辦黑箱作業。陳淑莊議員亦會去信古蹟辦要求提供有關評級準則,有關團體將列舉各項佐證古民房遺跡的歷史年代及罕有性的証據,並會交代進一步的搶救古蹟行動,包括去信國家文物組織(ICOMOS China)及國際文物組織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