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上月公布「明日大嶼」計劃,隨即惹來外界猛烈批評。政府計劃填海興建1,700公頃建造人工島,外界估計工程將耗用以千億元計儲備,計劃被市民形容為「明日大愚」、「明日大罪」等。
公民黨在10月16日至11月5日,隨機抽樣以電話訪問了逾三千名市民,了解他們對「明日大嶼」及土地供應的看法。
在3,236名受訪者中,問及他們認為那些方法最能於短期內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依次序排列最多支持的方法:28%受訪者認為「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發展商手上的閑置農地」;其次,27%認為應「取消丁權,將超過900公頃閒置土地以作建屋用途」;18%人認為「收回粉嶺哥爾夫球場」;15%人認為「善用棕地」;最少人認為「東大嶼填海」能短期內增加供應,只有13%。
被問到「你是否同意政府應先善用現有土地資源(包括:粉嶺高爾夫球場、閒置官地及棕地等),才決定大規模填海?」有45%受訪者表示「十分同意」,24%表示「同意」。相反,分別只有15%及6%受訪者表示「不同意」及「十分不同意」。
有消息指「明日大嶼」項目將耗用五千至一萬億元。調查亦訪問市民是否擔心工程將耗盡政府的財政儲備。分別有43%及15%表示「十分擔心」及「擔心」;而「不擔心」及「十分不擔心」則分別只有26%及12%。
調查又發現, 57% 的受訪者認為不值得為「明日大嶼」而耗用所有儲備;相反,只有20% 市民認為值得。
過去先後有大型基建出現超支。調查問及市民會否擔心「明日大嶼」工程將會不斷超支。48%的受訪者表示「十分擔心」,亦有21%表示「擔心」;「不擔心」及「十分不擔心」則分別只佔22%及5%。
問到受訪者是否認同「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及2030+的諮詢報告仍未完成前,政府便自行宣布填海決定」的做法。有27%及29% 受訪者分別表示「不認同」及「十分不認同」;亦有21%及14%分別表示「認同」及「十分認同」。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表示,調查已清楚反映大部分市民認為應先善用現有土地資源才決定填海,而政府偏偏未有運用《收回土地條例》及取消丁權。林鄭一意孤行決定填海,無疑是與民為敵,耗盡香港庫房。
郭家麒指出,政府至今仍未交代東大嶼人工島需容納70萬至110萬人的理據為何,擔心新建的人工島只會供「新香港人」居住,而香港人則要繼續住在「貴、細、擠」的房屋。他續指,公民黨將會於明日立法會開始辯論的「致謝議案」投下反對票,彰顯民意。而他亦提出修正議案,促請特首收回「明日大嶼」填海計劃,並承諾在善用本港所有土地資源前,不再考慮填海建造人工島的方案。
公民黨譚文豪議員亦強烈反對「明日大嶼願景」計劃。他認為,在財務上明顯不可行:在大嶼山建造合共約1,700公頃的人工島,提供多條運輸連接系統,加上島上的房屋發展或基建配套設施,工程費用保守估計過萬億元。然而,截至2017年12月底,政府財政儲備亦僅為10,645億元,故此,該計劃實際上是把數代香港人辛勤勞動的成果一次過派出去,花費在一個未知會否因為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沒的項目,是名副其實的「以前大花筒,今日賭身家」。
公民黨東涌地區發展主任李嘉豪認為,填海必定是眾多增加土地方法中是「最後的手段」。政府必須說服市民,已善用香港現有的土地資源。但政府所進行的土地諮詢卻是處處隱暪、不盡不實。
李嘉豪又批評,政府一意孤行發展人工島,從環境方面對大嶼山影響極為深遠,嚴重破壞大嶼山的自然生態。在社區方面,東涌社區以至整個大嶼山,根本難以承受再多的人口。而對外交通而言,現時出入大嶼山主要依賴青嶼幹線和港鐵,但明顯兩者均已「爆棚」。即使區內交通,亦因遊客過多而導致大嶼山各處都水洩不通。無論是各個旅遊景點,包括大澳、天壇大佛等,均人滿為患。而自港珠澳大橋開通後,情況更嚴重。如果日後再有人工島,大嶼山的情況將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