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特首曾蔭權的公開信:
請正視本港嚴峻的居住問題
特首閣下於今年十月十三日發表的施政報告,以三十三段的大篇幅交代房屋政策,當中包括數項協助市民置業的新措施,如置安心計劃及承諾每年有二萬個私人單位供應市場等。不論以上措施的成效如何,市場已立即給予最清晰的反應。施政報告發表後,二手單位的交易量已多了一倍,而不少單位的呎價亦比97年高峰期還高。這個反應,至安心的肯定是地產商及一眾炒家。而怎樣努力也未能上車的中產及年輕一代,施政報告,就是令他們至傷心的代名詞。
置安心根本不能代替居屋計劃
然而,到底最終的成效會否如 閣下向公眾宣傳的一樣美好?我們嘗試從數據中推算。 閣下表示置安心計劃是優化版的居屋計劃。回顧居屋數據,在2002年居屋計劃暫停前,本港平均約有一萬個居屋單位 (1) 落成。相較置安心計劃,到2014年才有一千個單位落成推出市場,根據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劉國裕在一個論壇上指出,全港有十四萬家庭乎合申請置安心計劃的資格,難道市民要等一百四十期的置安心,才可以得到一個安居?就此一項,已經說明置安心計劃與居屋計劃根本不可能比較。
而 閣下提供了一個例子予市民參考,說服市民只要每月儲起月薪四成半,已可應付首期:以家庭月入三萬元,並有三十萬元積蓄的二人家庭為例,估計扣除非住屋開支及八千元租金和一千元差餉及管理費後,租住五年,租戶可額外累積四十五萬元儲蓄,加上二十四萬元首期資助及原有三十萬元積蓄,便有九十九萬元首期。若購買二百八十萬元的五百呎單位,已可繳付三成首期。
參加置安心計劃,五年內必不能安心渡日
然而,置安心計劃最早將在2014年入伙。即最快在2019年會有第一批領取資助買樓的家庭。然而,政府提供的所有例子,均是按2010年的數據計算。九年後樓市會如何?我們嘗試比較2010年八月與2001年八月的樓價指數(2),發現樓價升幅達九成半。若按此計算,政府提供的例子中那個二百八十萬元的五百呎單位,到了九年後,將會變成五百四十六萬元,三成首期便是約一百六十三萬。而那個二人家庭則每用需儲蓄最少一萬七千五百元,才可追得上樓價的升幅,在五年後付出首期,若再加上每月八千元租金及一千元差餉,他們每月只有三千多元使用。政府叫市民如何生活?這個計劃,根本是一個陷阱。
私人單位嚴重短缺
施政報告亦提出,政府每年將承諾有二萬個私人單位供應市場。回顧1992至2004年間的私人單位落成量(3),基本上是維持在每年二萬多至三萬多之間的水平,再加上每年約一萬個居屋單位,為私人市場在1992至2004年的十三年間,提供平均每年三萬五千九百一十八個住宅單位。相比之下,政府承諾的二萬個單位,只達過去約五成半,明顯不足夠。
吸納量根本不能反映真實需求
而 閣下用以說服市民,每年二萬個私人單位是足夠市場需求的原因,是以過去十年每年平均一手私人住宅吸納量為一萬八千五百個單位。然而,這裡是犯了一個極嚴重的邏輯錯誤,過去一段時間絕大部份一手樓都被包裝為豪宅,以極高價促銷,吸納這一萬八千五百個單位的,大部份是炒家、內地人或富裕人仕。而最需要幫助的階層,肯定不是以上三種人,而是那些沒有能力購置物業的夾心階層。概然他們未有能力購置物業,更加沒有能力購置這些豪宅化的一手樓,故此需求根本不可能反映在購置一手私人住宅吸納量上。
新婚夫婦數量可作指標
最有效反映置業需求的指標,應該是本港每年新婚夫婦的數量。他們是最典型有需要購置物業的二人家庭。在2009年,本港有五萬一千對新婚夫婦,並按年上升8.1%(4)。按此計算,本港每年的住宅單位需求量,應該在五萬個或以上。相較政府現時承諾每年二萬個私人住宅單位,明顯不足夠。
數據面前,不堪一擊
施政報告中的房屋政策,在數據面前,完全不堪一擊。 閣下這樣巧立名目、左閃右避,不會是為了要保謢大發展商,令他們維持高樓價及豐厚的利潤吧?我們認為,政府要解決市民住屋需要,最有效的政策,第一必然是復建居屋,其次是將私人單位供應量增加到每年三萬六千個以上。若再加上公屋單位每年不少於一萬五千個。才足以應付本港基本的住屋需要。
在香港,凡是月入高於公屋的入息水平的市民,都不能避免在地產商操控的所謂自由市場下偷生、生活被地產商操控。每一個人都在困局中受苦。政府口口聲聲說房地產是一種投資及炒賣工具,卻忽視了樓宇最基本的功能是居住,而非炒賣。但對大多數沒有能力炒賣房地產的市民,居住是基本人權。政府連市民最基本的人權都不能保障,絕對是施政失效、施政失敗。
我們的訴求
為此,關懷香港、公民黨、聯同其他一眾關心香港市民住屋需要的人士,一同走出來,以行動告訴 閣下,我們對施政報告是如何的憤怒。而以下是我們是次遊行的訴求:包括:
1. 復建居屋;
2. 放棄高地價政策;
3. 恢復定期賣地、增加土地供應;
4. 確保市場有足夠的中下價樓宇,供市民選擇;
隨信附上近日我們收集到要求復建居屋的市民簽名。若政府依然執迷不誤,堅持不復建居屋,亦沒有政策針對樓價過高、確保樓宇的供應,我們將會繼續行動,號召更多市民走出來,直至政府正視無殼蝸牛的問題為止。
關懷香港、公民黨
2010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