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檢討
食物安全檢測標準
由內地供港蔬菜,日前被發現可能因「雲南曲靖鉻渣污染事件」,而受重金屬「鉻渣」污染。在此之前,負責把關的食物安全中心,以未超出本地標準為由,一直隱瞞事件。為此,公民黨聯同良食關注組,今日舉行記者招待會,會上除譴責食物安全中心把關不力,亦要求政府:
1. 改善現行的檢驗範圍及標準,盡快調整至國內標準水平;
2. 加強檢驗力度,以提高市民的安全保障;
3. 提供詳細資訊,以消除市民疑慮。
食物安全中心作為本港食物的把關人,除隱瞞事件外,其把關標準亦備受質疑,香港與國內對蔬菜含鉻上限標準不同,本港的上限為1ppm,而內地則為0.5ppm,本港的標準比內地的寬鬆一倍,可以預期,在內地超標的毒菜,在本港可合法出售。如此準則,令人完全不能接受。
就現時所知,政府檢驗食物中的鉻含量為總鉻含量,除當中所知致癌的為六價鉻外,其他種類的鉻會否有害處,甚至對小童或胎兒有影響,醫學界仍未有相關資訊。為此,我們要求政府盡快將檢測標準調整至與國內相同水平,以保障市民健康。
另一方面,污染事件發展至今,政府仍未有提供任何資訊,現時除食物安全中心及水務局會檢測本港的食物或水是否受到鉻污染,會否有其他渠道得知?若市民懷疑飲用或進食了受鉻污染的水或食物時,會出現什麼症狀?而前往求醫後,醫護人員又是否能分辨?我們在此要求政府,必需盡快提供相關資訊,讓市民了解清楚污染的情況,及對應方法,以消除市民的疑慮。
除鉻以外,本港的法例中對食品中含重金屬的的上限標準,與國內標準相比,均顯得十分粗糙,及遠遠落後。現時本港是依據《食物攙雜(金屬雜質含量)規例》(香港附屬法例第 132 V章),規管食品中對的金屬含量,而國內則是依據國家標準GB 2762-2005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對食品中對的金屬含量作出規管。兩方相比之下,國內對大部份食品中重金屬含量的限制,均有十分清晰的分類。以鉛(Pb)為例,本港法例中以標示所有固體食物的上限為6ppm,而所有液體食物的上限為1ppm。然而國內只容許茶葉的上限達5ppm,其餘谷類、豆類、薯類、鮮蛋等均限於0.2ppm,而嬰兒飲用的奶粉更只限於0.02ppm。
另一方面,食物安全中心對入口蔬菜抽查極為寬鬆,日前,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嶽表示,由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的二十個月間,當局抽驗了九百四十四個蔬菜樣本,檢驗是否含有重金屬,包括鉻、鉛、鎘、鉮等。然而,污染事件發生地雲南,是本港蔬菜主要供應地,每年單由雲南入口的蔬菜已近六十萬噸,佔全部供港蔬菜三至四成,當中包括港人常吃的西生菜、小棠菜、娃娃菜及四季豆等。面對如此大量的供應,食物安全中心只以每月平均抽查約1.5個蔬菜樣本,作保障全港市民的安全,實在令人難以相信,我們的健康得以保障。
中港重金屬檢測標準對比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