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康復缺支援 融入社會極困難
香港的精神健康問題十分嚴重。根據醫管局的數字,在本港七百萬人口中,去年需要接受精神科服務的病者超過十八萬。但香港政府對精神科的問題並不重視,特別是病人康復或離院後的支援,更是極為不足。
就此,公民黨郭家麒議員今天與兩位精神病康復者:阿強及阿豪,一同召開記者招待會,會上兩位康復者現身說法,講述求職、就業時遇見的困難,同時並要求政府推出措施,支援精神病康復者就業。
協助就業
精神病康復者離院後,最重要的無疑是重新融入社會。而工作對於他們而言,必定是一個重要的復康過程。投入一份工作,除了可以令他們肯定自我價值、及擴闊自我的生活圈子外,更能令康復者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然而,現時大部份精神病康復者,都需面對就業困難的問題,包括求職困難、薪酬待遇普遍偏低等。但政府並沒有專門協助精神病康復者就業的政策,只有勞工處的展能就業科有為康復者提供切合個人需要的就業服務。但該服務明顯未能有效支援康復者尋找合適的工作,包括難以協助康復者在公開的求職市場中找到適合的工作、或未能協助康復者適應工作環境或工作時所面對的壓力等。同時,服務地點亦明顯不足,現時全港只有三個服務中心設立於中環、牛頭角及荃灣。
就求職及就業問題,康復者阿強及阿豪在會上均說出親身經歷,阿強表示康復者求職極難,一般康復者因病情,往往每一份工都做不長、或長時間沒有工作在家中休養,但求職面試時,僱主常常問到相關履歷的問題,他們根本難以交待。
而阿豪亦表示,透過勞工處的展能就業服務協助求職,根本是十分困難。一是主任難以聯絡,經常要等主任的回覆,令求職過程變得極長;二是工種少,大部份的工種是外勤派遞或快餐店的大堂、廚房清潔等,阿豪直言,他幾乎曾在市面上大部份知名的快餐店內任職。
而政府統計有關精神病康復者的就業數據,最近期較為詳細的只有統計處於二零零八年的第四十八號專題報告書,但當時的結果已令人十分震驚,患有精神病的病人及康復者,從事經濟活動的只有20.3%。顯示出精神病患者及康復者的就業情況極不理想。
公民黨建議政府應於公營機構設置聘請精神病康復者的配額制度,按政府的數據顯示,至2011年3月政府聘用的殘疾人士僱員共有3,317人,佔全體政府僱員的 2.09%,而當中的精神病康復者人數為309人,佔全體僱員的0.20%。
就此,配額制度應並不低於現時政府聘用的 2%,以推動公營機構聘請一定比例的康復者作僱員,保障精神病康復者的就業機會,並以此作為鼓勵私營機構聘請康復者的例子。
同時,政府應強化現時的就職支援服務,如勞工處的展能就業服務。加強資源及人手,令康復者於尋找工作、以至就職後面對的各項困難及問題,亦能尋求協助,得到支援。
公眾誤解
另一方面,社會上依然有不少人士對精神病康復者存在誤解及歧視,造成康復者尋找工作及重新融入社會的障礙。
如阿豪表示,在任職外勤派遞工作時,曾在公共交通工具內,或因自己的動作較特別,同車乘客會避開他;而在任職廚房清潔時,同事亦不會因得知他是康復者而體諒,只會怪責他手腳慢阻收工。而阿強亦表示,在工作中向僱主告假存在極大壓力,因僱主未必理解康復者有定期覆診的必要。
事實上,極大部份的康復者,都擁有良好的工作能力,只要僱主、同事肯接納他們,或市民有更多認識,康復者亦能勝任不同的工作。
就此,公民黨建議政府,必需加強精神健康的公眾教育及宣傳,以加深公眾人士對精神健康的認識,減少社會對精神病患者及康復者的誤解及歧視。
建議
公民黨就此重申,就協助精神康復者,公民黨提出具體的改善方案及措施:
1. 於公營機構設置聘請精神病康復者的配額,比例不應少於百分之二,以保障康復者的就業機會;
2. 增加精神病康復者的就業支援,強化勞工處的展能就業服務,增加人手、資源,及設立更多服務中心;
3. 加強精神健康的公眾教育及宣傳,以加深公眾人士對精神健康的認識,並減少社會對精神病患者及康復者的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