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甫上任後指,房屋問題是今屆政府的「重中之重」。上任不久便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委任22名非官方成員及8名官方成員,檢視本港土地供應來源和現行措施,推動公眾討論,以便政府制定策略。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於4月26日展開為期5個月的公眾諮詢,提出十八個土地供應選擇,目的是推動社會廣泛討論不同土地供應選項的利弊、優次及取捨,並預計於12月發表報告,讓政府制訂開拓土地工作的整體策略。
政府和土供組聲稱是次公眾諮詢沒有前設,目標是凝聚各界共識;然而,過去數個月不少民間團體均質疑公眾諮詢已有既定立場:政府只是透過公眾諮詢將土地問題「去政治化」,透過技術化問題以淡化背後的政治目的,將土地問題裡的權力與社會關係抽空,以理性化、官僚化、技術化的規劃,務求令政府可推行有利地產商的政策,為既得利益者消除發展土地的障礙。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郭家麒指出,土地專責供應小組將「軍事用地」剔出供應選項實是閉門造車。事實上,現時全港共有19幅軍事用地,總面積約2,700公頃,如佐敦槍會山軍營、九龍塘九龍軍營及設有跑道的石崗軍營等。如根據小組的邏輯,只要釋放當中1200公頃土地已能解決嚴峻的房屋問題。
事實上,軍事用地改變用途的例子屢見不鮮,但僅限於在九七回歸前及由香港政府處理的前英軍軍事用地,包括:前美利軍營為現今中銀大廈及花旗銀行大廈、前高希馬軍營為現今香港科技大學、前域多利軍營為現今香港公園。然而,在回歸以後則從未試過有成功改變解放軍軍事用地用途的例子。
郭家麒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駐軍法》第13條訂明,香港駐軍的軍事用地,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不再用於防務目的,無償交由特區政府處理。所以只要中央政府願意解決香港人的燃眉之急,絕對能釋放相關閒置的軍事用地。這才真正彰顯中央政府的「愛港心」,而非只在DQ議員或剝奪香港人言論自由時才高呼香港人要「愛國、愛港」。
郭家麒又指,據立法會文件顯示,現時香港駐軍人數為8,000至10,000人,平均每4人佔用1公頃土地,每人佔用2.9萬平方呎。而根據房委會資料,以水泉澳邨為例,9公頃的用地已能興建11,100個公營房屋單位,供約超過28,700人入住。換句話說,即現在每名香港駐軍佔用近超過300個水泉澳邨公營房屋單位。
相反,鄰近同為特區的澳門,駐軍人數約為1,000人,軍事用地面積只有約6萬平方米,平均每人佔用657平方呎。香港駐軍人均佔地足足是澳門的44倍。事實上,香港與深圳只是一河之隔,根本無需要佔用香港珍貴的土地資源作國防之用。
事實上,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在第一次會議文件中曾列有「發展軍事用地」,更指出「由於部分軍事用地面積相當大、處於黃金地段並就近主要基建,有提議認為政府應尋求中央人民政府的批准,釋放一些軍事用地作房屋及其他發展。」郭家麒表示,不知為何有關選項在公眾諮詢中會「被消失」,可能背後有其他政治原因。但竟讓公眾討論軍事用地的空間亦遭抹殺,郭家麒表示絕不能接受。
最後,郭家麒要求中央政府應對香港有所表示,表達其愛港之心。而香港政府亦不應再畏首畏尾,應敢於向中央爭取釋放現有約2,700公頃閒置的軍事用地,解決香港嚴峻的房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