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暖化、海洋污染問題嚴重,環保是世界各國,亦是每位公民的責任。根據《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最新的報告(2016年)的數字,香港人每日棄置聚脂纖維塑膠瓶 (PET瓶)達79 公噸,較2015年的78公噸有所增加。
塑膠垃圾為地球帶來沉重的負擔,分解塑膠瓶需時450年。香港回收低率低,而且回收成本高,亦會製造碳排放。源頭減廢方為上策。因此公民黨在7月31日至8月10日進行了抽樣電話訪問,成功訪問了1,286名市民,了解他們飲用膠樽裝飲料以及相關的環保習慣。
調查中訪問1,286名受訪者中,問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否意識到要環保,減少浪費。61%的受訪者自稱「經常有」;29%自覺是「間中有」,6%承認「較少時間有」。而「從不」意識環保,及回應「不知道」的受訪者,同樣都有2%。
問到受訪者是否同意,「普遍香港人日常生活使用大量膠樽,造成浪費?」的說法,分別有47%及22%的受訪者表示「十分同意」及「同意」;認為「不同意」及「十分不同意」的,則分別有18%及7%。回應「無意見」的受訪者有7%。
調查亦想了解受訪市民是否有知行合一,故訪問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否採取行動,減少飲用膠樽飲品。回應「經常有」的受訪者有43%,「間中有」的有37%。「較少時間有」的有13%,「從不」的有5%。
回應「不知道」的受訪者有2%。
而他們認為,最有效減少耗用飲品膠樽的方法,是「外出時自備飲料」,有39%;其餘的選項都比較平均:「街上增加飲水機以減少購買飲品的需要」(19%);「拒絕購買膠樽裝飲品」(18%);「選擇其他包裝的飲料」(16%)。至於「生產者責任制,由生產商支付『膠樽稅』」的回應最少,只有10%。
被問到「如果香港有更多飲水機,會否提升自備水樽外出的動力?」回應「會」的受訪者有62%,「不會」的有26%;回應「不知道」的受訪者有12%。
至於不少西方國家已禁止發售細容量的樽裝水,以減少膠樽的浪費。
調查中訪問受訪者是否認同香港應參考相關做法,以做到源頭減廢。回應「十分同意」及「同意」的人分別有60%及27%;「十分不同意」及「不同意」的受訪者,則分別有2%及6%。回應「無意見」的受訪者有6%。
公民黨地區發展主任冼豪輝表示,調查結果反映不少香港市民是有環保意識,但並非所有人都會採取實際行動,「經常減少飲用膠樽裝飲料」。
他認為,依賴回收再用並不是理想或環保的做法。因為回收率低,過程亦花耗人力資源及碳排放,因此源頭減廢,減少市民膠樽裝
飲料的耗用,才是最有效的方法。而且,亦需要政府配合,增加市民改變生活習慣的意欲。
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表示,減少膠樽裝飲料的耗用可以從兩方面入手:第一,增加飲水機,方便市民可以免費取得食水,令他們毋須購買包裝飲料;第二,禁止發售細樽裝水。
郭家麒表示,有西方地區實行禁止發售細樽裝水。三藩市於2014年開始,禁止市內售賣約600毫升或以下的樽裝水;而澳洲悉尼西南部班達農鎮,在2009年居民公投通過鎮内自願禁售樽裝水。
而香港亦有多間大專院校亦自發停止出售一公升以下的即棄樽裝水,鼓勵師生使用飲水機。
郭家麒認為,政府在推動環保上欠缺主動性,只是着眼於回收工作上,卻忽略源頭減廢的重要性。
政府宣布今年2月開始,在政府場地的自動販賣機停售樽裝水。當時政府指已有超過四成自動售賣機落實停售安排,其餘會陸續更新相關合約或租約,全面推行停售安排。惟事隔半年,經我們觀察,仍有政府管理場地的自動販賣機有樽裝水發售。當中包括維多利亞公園、香港視覺藝術中心、鴨脷洲市政大廈、東涌市政大樓及青衣運動場等。他認為政府未有積極進行相關工作,應加大力度,仿傚三藩市,立法停售細樽裝水。
至於增加飲水機,郭家麒指一直有與各大商場及港鐵公司要求,在商場內及港鐵站,這些人流多的地方增設飲水機,方便市民。他亦有向規劃署提出,要求規劃署在《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加入飲水機的設置準則。在人流量高的政府管理場地,例如包括圖書館、博物館、公園及郊野公園等場地,設置飲水機。
郭家麒認為,政府應考慮立法禁售一公升以下的樽裝水,同時推行生產者責任制,雙軌並行減少市民對膠樽飲料的耗用。他並會約見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要求政府考慮上述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