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殼蝸牛慘慘慘 釐印極重添困難
香港樓價屢創新高,二百萬左右上車盤絕跡於市,置業階梯已明顯崩潰,「無殼蝸牛」上車無望,政府在2007年年初為協助中產市民上車,檢討印花稅,但自此便將問題束之高閣。根據中原樓價走勢圖顯示,五年間本港平均樓價升幅超過兩倍。五年多前的設定已經與樓市步伐完全脫勾。
政策無助市民上樓
自從梁振英上任以來,雖然多次出招,意圖壓抑炒風,惟樓市依然節節上升,升幅達16.2%,而政策純屬針對炒家及豪宅市場,小市民不能受惠。如在十月下旬宣布,推出兩項樓市管理需求措施,包括向境外人士、本地及海外註冊公司,徵收15%的買家印花稅;並調高額外印花稅率及將適用期延至3年。而面對民間要求增加供應﹑協助市民上樓的訴求卻置之不理,反而全力推動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中短期樓宇供應政策藍圖卻完全欠奉。
政府若下定決心,協助無殼蝸牛上樓,理應從供應及需求上雙管齊下,令樓價為普羅市民所能負擔。但自從十月下旬宣佈政策後,至今仍未就提高樓宇供應作任何交代,更遑論協助小市民上樓的措施。
但公民黨對政府未能提出協助市民上樓及增加樓宇供應的政策,感到十分失望。現時香港樓價屢創新高,打算置業的普羅市民只能望門興嘆,惟政府只推出局部壓抑樓宇市場的措施,往往無法治本,反而令炒家轉移至其他產業炒賣。因政府藥石亂投,在樓價高企及缺乏政府支援下,市民繼續淪為無殼蝸牛。
漠視社會訴求 增加供應無期
現時二手市場雖於政府出招後急凍,過去兩天十大屋苑只有9宗成交,半數屋苑零成交,市場紛尋覓方法迴避政策。近日盛傳早年獲批的服務式住宅,或可豁免被徵收買家印花稅(BSD)及額外印花稅(SSD)款項,有網民指涉及的屋苑,如青衣藍澄灣和荃灣爵悅庭等屋苑等可獲豁免徵收有關稅款,單位可不斷摸貨和售予內地客,屋苑身價突然被抬高。由此可見炒家已蓄勢待發,待市場消化消息後,便會再次活躍。
在大量熱錢流入樓宇市場,需求連年持續提升下,近年本港住宅單位落成量不跌反升,相比起1997年另一樓市高峰期時的53,395個單位還要少,去年公私營住宅單位落成量總計只有27,400個。在樓市升溫不斷,政府袖手旁觀下,不少市民難以置業,只能租住私人單位,連帶租金上升。
此外停建居屋導致公屋流轉緩慢,基層市民輪候公屋無期,使公屋輪候冊上的申請人數屢創新高,達189,000宗個案申請,他們只能蝸居劏房,衍生其他社會問題。
檢討從價印花稅 協助市民首次置業
現時最低類別項目的從價印花稅設定,源自2007年2月28日開始生效的收費。二百萬港元以下的樓宇,只需付港幣100元印花稅。惟2007年2月至今,根據美聯樓價走勢圖顯示,本地平均樓價已由港幣3,221元升至2012月的港幣6,667元,升幅達206%。由此可見,二百萬以下的「細價樓」已絕跡於樓市,而市民如欲首次置業,卻會因樓市飆升下的樓價及未能跟上市場的印花稅收費,而成為無殼蝸牛。政府理應檢討制度,協助市民上樓,並重新接駁置業階梯,使香港市民能夠安居樂業。
現有的從價印花稅對住宅和非住宅物業交易的稅率如下:
交易代價
|
稅率
|
$2,000,001 或以下
|
$100
|
$2,000,001 至 $3,000,000
|
1.50%
|
$3,000,001 至 $4,000,000
|
2.25%
|
$4,000,001 至 $5,000,000
|
3.00%
|
$6,000,001 至 $20,000,000
|
3.75%
|
$20,000,001 或以上
|
4.25%
|
註:稅階之間設有緩衝
|
故此,本港居民如首次購買不動產,須課繳印花稅的收費按代價款額或價值應調節如下:
交易代價
|
稅率
|
$3,000,000 或以下
|
$100
|
$3,000,001 至 $4,000,000
|
1%
|
$4,000,001 至 $5,000,000
|
2.25%
|
$5,000,001 至 $6,000,000
|
3.00%
|
$6,000,001 至 $20,000,000
|
3.75%
|
$20,000,001 或以上
|
4.25%
|
註:稅階之間設有緩衝
|
由於此建議僅為協助首次置業人士作自住之用,如果置業人士在享用政策優惠後,在若干時間內將不動產售出,須根據「額外印花稅」的規定,補回印花稅稅款,詳情如下:
(i) 如物業持有期為6個月或以內,稅率為20 %;
(ii) 如物業持有期超過6個月但在12個月以內,稅率為15%;
(iii) 如物業持有期超過12個月但在36個月以內,稅率為10 %。
總括而言,公民黨要求:
為此,公民黨認為,為協助樓市供求重回正軌。我們提出以下建議,以協助市民上樓及增加樓宇供應:
- 應檢討現時樓宇印花稅收費,為首次置業的香港市民提供優惠;
- 在提供優惠同時,必須承諾增加樓宇供應,亦即立即推出居屋計劃,每年最少提供5,000個單位,並研究預售居屋樓花,並將「置安心」土地用作復建居屋,加快推出首批居屋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