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香港人口增長,醫院管理局決定為多間醫院進行擴建或重建,以滿足未來的需求,當中包括市民一直依賴,為九龍中聯網龍頭的伊利沙伯醫院。
伊利沙伯醫院位處油麻地加士居道,為九龍中聯網的龍頭醫院。該院自1963年啟用,至今已有50年歷史,當中多棟大樓由啟用至今一直使用,雖然於九十年代中期曾進行翻修,但也由於醫院的使用率一直極高,也日漸變得殘舊及不敷應用。
然而,有消息指政府會於施政報告內提出伊利沙伯醫院的重建計劃,伊利沙伯醫院將搬遷至啟德新發展區重建,但佔地及規模比現在更細,而現時位於京士柏的原址,則未有交代。
在醫院床位不足、醫療壓力極高的情況下,公民黨認為以上建議並不能完全解決現時醫療服務面對的困境。
醫療服務極不足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字,2013年香港人口達718萬人,在香港人口推算文件顯示,至2021年,香港將有約766萬人;而到2031年會達816萬人,到2041年,更會達到847萬人。
但隨著人口增加,人口老化問題亦日趨嚴重,到2021年,65歲以上人口將由現在的13%上升至19%,到2031年會上升到26%,而到2041年,更會達到30%。
從數字可以預見,本港的醫療服務需求正不斷上升。但實際上本港的公營醫院病床數卻完全跟不上需要。負責管理全港所有公營醫院的醫院管理局,轄下醫院的病床總數只有27,153張。人口與病床的比例約為每千人3.78張。
然而,根據醫院管理局的數字,65歲或以上長者的住院風險大約為非長者(即65歲以下)的4倍。長者除了入院風險較非長者高外,其病床使用數字亦較高,在2010年,65歲以下非長者的一般專科病床使用率為每一千人1.3張,但65歲或以上長者則為每一千人11.8張,高出達8倍。
未來短缺更嚴重
雖然醫管局在未來有多項醫院重建工程進行,包括正在進行的將軍澳醫院擴建、明愛及仁濟醫院重建等,另有計劃中的聯合醫院、廣華醫院等重建項目。但實際上增加的服務及床位,卻遠遠跟不上實際上的需求,不足的情況甚至會更嚴重。若再加上人口老化的因素,不足的情況更是惡劣 (表一)。
就算加上新增的床位,病床的比例仍是不斷下降,而若加上長者病床使用率比非長者高8倍的因素,病床比例更是極低。顯示香港的醫療服務,根本遠遠不能滿足人口增加所帶來的需求。
另一方面,先不論提升醫療服務的供應,若要在未來維持現時的醫療服務水平,即每千人有3.78張病床。按此計算,到2021年需要多1,040張病床才可維持比例,到2041年,更需要多4,092張病床,即約2間現時伊利沙伯醫院規模的醫院。
伊利沙伯醫院重建計劃
政府提出的醫院重建計劃中,伊利沙伯醫院包括在重建名單內。而最近有消息指,政府會於施政報告內提出伊利沙伯醫院的重建計劃,將伊利沙伯醫院搬遷至啟德新發展區預留的醫院用地。該醫院用地佔地約5公頃,預設有約可建成一間有1,600張病床的醫院。然而,現時的伊利沙伯醫院佔地約7公頃,設有約1,800張病床。在現時的伊利沙伯醫院也不敷應用的情況下,於啟德重建後的伊利沙伯醫院,也肯定無法應付目前的需求,何況是將來在人口增長後的需要?
建議
為滿足本港醫療的需求,伊利沙伯醫院原址必需保留用作醫療用途。公民黨建議:
1. 伊利沙伯醫院於啟德重建成一間急症全科醫院,除繼續為九龍中聯網服務外,亦可舒緩黃大仙、觀塘等地區市民依賴聯合醫院的情況。
2. 伊利沙伯醫院原址可改建為一間綜合性醫療中心,將可繼續為九龍中市民提供各項專科服務及提供延續治療等,當中設有以下各類服務:
- 普通外科及中醫門診等,以處理一般性外科住院及門診病人;
- 各項日間門診,以提供各項專科門診服務;
- 老人科的專科、日間病床及康復治療中心,以應對日益增多的老人人口;
- 各類非緊急專科服務,包括腫瘤科、精神科、不育科、青少年兒童科等,以作分流急症醫院的服務量;
- 日間手術中心,提供各項外科手術及各類檢查服務如內窺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