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公民黨立法會議員譚文豪訪問台北,參觀台北捷運及假日友善狗狗公車,捷運方面詳細介紹包括:開放單車乘搭捷運、安心候車區(前稱:夜間婦女等候區)、哺集乳室,以及動物車廂的營運情況。其中動物車廂歷史最為久遠,自從1996年捷運正式通車開始,只要將動物放置於指定大小(不超過長55公分、寬45公分、高40公分)的籠子內,可以無需買票與主人一同乘車。因此台灣人早已習以為常,無論是手推車、寵物袋,人和動物都能融洽相處。而根據捷運統計數字,去年捷運僅對動物主人發出和2宗罰款,主要是想讓動物透透氣,因此手推車或寵物袋未按規例蓋好,一般經勸喻後都會合作蓋好。
事實上不止台灣,歐美、日韓等多個國家都早已設置動物車廂,甚至容許動物無需入袋搭乘所有交通工具。由港鐵子公司負責營運及管理的澳洲墨爾本都市鐵路、瑞典斯德哥爾摩地鐵,亦是其中一員。因此去年4月及6月,立法會議員譚文豪分別在鐵路事宜小組及研究動物權益相關事宜小組提出,要求港鐵參考子公司營運經驗,盡快作成立動物車廂可行性研究並向全港諮詢。當時建議獲得跨黨派通過,然而一年過去,港鐵未有作出任可研究或調查。
回港後,譚文豪汲取台北經驗,以短片形式網上推動政策,亦在網上及地區派發問卷,參與是次問卷調查的人數截至今日為26,479人,足見香港人對動物車廂的渴求。受訪者中飼養狗隻人士最多,共64.2%,其次是飼養貓隻有14.3%,亦有12.6%沒有飼養動物。而當中有82.8%支持港鐵設立動物車廂,14.3%在有限制條件下支持,反對動物車廂約2.9%。
假若港鐵成立動物車廂,90%受訪者認為主人有責任管束動物,避免影響其他乘客;其次有57.4%認為可限制列車頭尾卡為動物車廂,可以將人和動物做好區間;37.3%則認為動物必須置於寵物箱內不應外露;17.7%認為應限制動物籠的呎寸;14.5%則指應限動物種類。另外大部份(76.9%)受訪者表示,最需要動物車廂的原因是帶動物看獸醫;有6成6人希望能有交通工具可以帶動物到狗公園、郊外;6成人則承認視動物為家人,希望動物能時常陪伴左右、一起探訪親人朋友。
雖然不少人支持設置動物車廂,但有12.7%受訪者仍然認為動物吠叫聲可能影響車廂安寧,有19.2%則擔憂動物有異味或會弄髒車廂,6.2%則認為帶動物上車會令車廂更擠迫。以台北捷運為例,他們選擇在法規上解決相關憂慮。明確限制動物種類、動物籠呎寸,亦主動教育巿民上車前應與動物去廁所,並鼓勵在寵物箱加設尿墊,避免造成滋擾。
是次調查最多受訪者居住的地區為元朗(11.5%)、沙田(9.8%)、西貢(7.9%),其餘地區則介乎3-7%左右。可見單單只有港鐵推行動物車廂,其實亦不足以全面解決香港動物主人出行問題。譚文豪認為香港其實各方面對動物都極不友善,公屋、居屋不准飼養狗隻,私樓也要看大廈公契。村屋也許是個好選擇,但想外出則幾乎所有公共運輸都不能乘搭,只能靠的士或私家車。當然大部份動物主人理解香港公共運輸近乎飽和,也許很難做到台灣捷運和公車全面開放給動物入袋上車,但有條件、有限制下推行,其實可以做到雙贏。
譚文豪建議港鐵應考慮試行在周末、假日開放頭尾卡作動物車廂,而香港巴士公司亦可考慮像台北今年啟用的「假日友善狗狗公車」,劃出幾條行經主要狗公園的巴士線,於假日指定班次讓動物上車,已可解決不少問題。九巴公司便曾公開表示如《公共巴士服務規例》可修改,願意探討「假日寵物巴士路線」。譚文豪表示「目前最大難關是港鐵連最基本的諮詢、研究都不願意做」,因此會將是次調查結果遞交運輸署及港鐵,要求盡快啟動動物車廂研究,並考慮修訂《香港鐵路附例》。令香港成為對動物友善、更文明的城市。